山西农村创业案例精选

0 去试试创业网

“我们的规模做起来了、品牌树起来了,下一步会动态调整扶持政策。”石凤鸣介绍,临县将坚持走好食用菌产业“特”“优”发展之路,实现食用菌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蓄力”。

目前,临县食用菌种植涉及13个乡镇46个村,总种植规模达2200万棒,年产值达1.65亿元。整条产业链带动3200余户5000多人增收,年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山西农村创业案例精选

“我们瞄准了枣木香菇。”临县副县长石凤鸣介绍毕业生做什么小生意好,临县平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生产的香菇不仅品质优良,而且填补了夏菇市场空窗期。此外,临县82万亩红枣林提供了丰富的香菇生产基料。

地处吕梁山的临县,是山西人口大县,也是山西贫困人口最多的县,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2万人。2020年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从卖别人的货到卖自己种的农产品,郭翔的电商思路也在调整,“我们不打造流量主播,而是主攻产品质量。我打算培养年轻村民做主播,除了卖货,还要让顾客感受到风土人情。”

回来后,他立马找到当地政府咨询。“基础建设费用补贴20%,种大棚还按面积、菌棒给补贴。”临县对香菇产业的扶持政策让他更有信心。

后来,郭翔去南方市场跑了半年,了解行情。“同样品相的香菇,临县本地一斤卖6元,到了南方要三四十元。”这让郭翔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郭翔今年34岁,20岁时离开家乡。后来,在北京做了7年电商,“返乡创业不是心血来潮,临县香菇种植条件好,政府帮扶大,我是完全被吸引回来的!”

枣木香菇产业园区不远处,50亩的工地上,挖掘机正在平整土地。再有一个月,这里将变成一个集香菇种植、展示、电商直播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园。

“县里有政策,盖香菇大棚每亩补助2万元,菌棒每棒补助1.2元。建冷库补助40%,保险补贴一半。农业局上门服务,中国科协的专家定点帮扶。”村里沟通了三四次,张峰决定回来试试。

这位30出头的年轻人,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完全不像本地人。一问才知,张峰15岁离开家乡小马坊村,去西宁做钢材生意,2021年才回乡种香菇。

“第三茬菇刚采完。我们的香菇不愁销路,两个客商就住在村里,采多少收多少。”张峰拿起一个拳头大的香菇,伞盖均匀“开花”,肉质肥厚,“临县昼夜温差大,花菇出菇率高,这种品质的花菇在南方市场上供不应求。”

“下一步,我将扩大经营,带动更多村民加入生态循环经济,带领村民们走上‘蚯蚓复耕种养模式’这条致富路,让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打造好企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闫升伟说。

近年来,该公司致力于打造“种养+农耕研学”基地,与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合作,示范应用“蚯蚓复耕种养模式”培植玫瑰葡萄、无花果和火龙果等多个优质果蔬品种。种养结合种植出来的玫瑰葡萄,口感甜、味美,获得了农业农村部“三品一标”绿色食品认证。大棚葡萄蚯蚓种养结合获省总工会、团省委、省科协联合颁发的全省“五小”创新大赛优秀成果奖,获省科协全省农业农村领域“五小六化”竞赛奖、山西省“创客中国”优胜奖等多个奖项。

2019年,闫升伟又进行养殖蚯蚓配套种植葡萄的试验,开启了种养结合模式的探索。他在15亩玫瑰葡萄地养殖蚯蚓,同时成立了朔州市青果儿生态种养研发有限公司,公司年纯收入达到300多万元。2021年3月,经省教育学会验收审批,青果儿生态园成为朔州市生态种养农耕研学实践基地,年接待游客达1万人次。“通过农耕研学,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感悟生命,领略传统文化。”基地工作人员高泽说。

2012年,闫升伟成立了山西升泰蚯蚓养殖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药用蚯蚓的养殖和生态有机肥蚯蚓粪的生产、加工及销售。他当时投资20万元,从天津引进了蚯蚓种苗,在平鲁区白堂村搞蚯蚓试养殖10亩。那些时日,他一门心思扑在了养殖上,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夏天每天都是晚上12点以后回家,午、晚两顿饭都在地里吃泡方便面。然而,因缺乏养殖技术,当年地里蚯蚓少、不产卵,导致蚯蚓产量低,蚯蚓仅卖了5万余元,还不够维持日常开销。但是他没有气馁。

种植、培育、加工、研发、销售……不断拉长和加固藜麦的产业链,让张宏走岀了黄土地,不断走上各类评比的领奖台。在荣获“大国农匠”之前,他的公司和产品先后捧回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新技术企业”“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最受欢迎农产品”“山西功能农产品”“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第五届全国双创比赛三等奖”等众多荣誉。

与此同时,张宏带领团队研发的新产品“接二连三”推出。在传统清香型白酒的蒸馏工艺上进行创新和突破,让藜麦的功能性营养元素完美地融入到了酒体中,让清香型酒的口感与独特的滋养功效有机结合,他们与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合作,研发出了健康型白酒“藜麦酒”;相继研发出了藜麦醋、藜麦酱、藜麦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为山区农民种植藜麦开辟稳定的增收渠道。

2020年,“台藜奶”正式投放市场,一时在消费者中好评如潮。山西省食品工业协会有关专家认为,“台藜奶”不仅为占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乳糖不耐受人群”和素食人群提供了新的营养选择,也给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同年,“台藜奶”一举闯进了SIAL国际食品展(上海)。2021年,“台藜奶”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

“台藜奶”在口感、营养、地域特色上形成了独特的风味,纯植物成分领先行业先进指数,达到了零添加剂、零乳糖、零麸质、低糖低脂的效果,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有益元素,口感清爽不腻,十分符合当今世界健康饮品的标准。

好事多磨。历经半年多的研发、试制,再研发、再试制……张宏终于研发出了五台山基地种植的、国内首款藜麦深加工植物蛋白饮品,并命名为“台藜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藜麦被誉为“素食之王”。围绕这一特性拉长藜麦的产业链条,稳步提升藜麦的身价,从2018年开始,张宏四处请教营养学家、食品加工专家、包装设计专家、营销专家,全力研发藜麦深加工产品。最终,他决定尝试用藜麦制作一款具有“山西基因”的、可以与牛奶相媲美的植物蛋白奶。

回想种植藜麦的经历,张宏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虽说山区种的藜麦质量优良,但种植成本太高。如果以小杂粮销售,优质卖不出优价。怎么办?”

2020年,时任灵境乡乡长的郑欣曾感慨地说,“藜麦种植给灵境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收益,有力地带动了全乡12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

那一年,灵境乡种植的高寒藜麦,因为品质上佳,在国内市场迅速成为了“抢手货”。张宏和他的团队适时将精选后的藜麦制成了筒装、袋装、盒装和真空包装等形式,热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十几个城市。

2019年4月,张宏在灵境乡成功举办藜麦种植技术培训班。当年全乡就有117户农民以订单形式种植藜麦456亩,年产量达到3.5万余公斤,户均收入7000余元。该乡少军梁村农民白虎豹种植藜麦7亩,当年就收入1.3万元。

在高标准打造藜麦种植基地的过程中,张宏从一开始就与农民签订订单合同,由公司免费提供技术、种子、农药、地膜、生物有机肥料,并负责以保底价统一回收。

随着国内种植藜麦的热潮兴起,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东北等地的众多种植户,纷纷慕名来山西找张宏引种,并到五台山下的灵境乡实地取经。

通过玻利维亚驻华大使引荐,他从玻利维亚圣西蒙大学藜麦研究所引进了20多个藜麦新品种,在种植基地进行选育和试验。根据藜麦喜冷凉、耐干旱、耐贫瘠、适宜山区种植的特性,他收集大量资料,撰写出了专业的藜麦科普文章;将栽培技术、田间管理、营养培育、食用功效等制作成视频,多方面、多渠道进行大力宣传。

其间,灵境村一位70多岁的老汉拉住他的手说:“小伙子,村里有的是土地和劳力,就缺像你这样的能人啊!”为了与藜麦共“舞”,为了家乡黄土地上的贫困农民唱响“翻身道情”,2015年,张宏成立山西五台山天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毅然将藜麦的初始种植基地选在了灵境乡。

于是,他回乡开启了创业之路。经过实地考察,他看到了受到腐殖质土壤的“滋润”,五台山下种植藜麦的条件十分优越。同时学校公园适合做什么小生意,他也了解到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五台县贫困发生率23.03%,特别是山多、坡陡、梁荒、沟深的灵境乡,当地农民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

当时,国内藜麦种植几乎还是空白。藜麦的原产地安第斯山,气候和地理条件与五台山下小杂粮的种植条件相似,这让张宏有了围绕藜麦干一番大事业的热切冲动。

此后,任职于某外企农业公司的张宏,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大量收集国外有关藜麦的资料。其间,他进一步了解到,藜麦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土著人一种古老的食物,其出色的全营养特性在植物和动物界独一无二,单种类即可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唯一含有优质完全蛋白的植物性食物。作为一款高端健康食物,藜麦在欧美市场备受推崇……

2008年,张宏在一本外国杂志上偶然看到藜麦的信息,这种五颜六色的食物瞬间抓住了他的“眼球”。他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藜麦引进中国,引进山西家家户户的餐桌上。”

沿着这条设定的路线,一路努力,一路奋斗,一路奔跑,张宏成为了国内藜麦产业的开拓者之一。在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张宏一举荣获创业创新类三等奖,成为山西上榜的三个“大国农匠”之一。

“上数五百年生物岛适合做什么小生意,我们都是农民,是连绵不断的黄土地孕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让我们成长、成才。作为黄土地的儿女,理应用智慧回馈这一片热土,反哺广大农民。”这是早先受聘于一家外企农业公司的五台县灵境乡灵境村农民张宏一直追寻的人生信条。

专题: 酒店加盟   蛋糕店加盟   喜茶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