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农村青年创业典型事迹

0 去试试创业网

如果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是刘笑宏回到家乡实干担当的最初动力,那么“敢拼敢闯、脚踏实地的信念”便是她厚积薄发让青春绽放的助推器。刘笑宏小小的身躯里,蓄积着破土而出的力量,在拔节生长的果园,用年轻人的执着坚守描绘出属于她的青春画卷。

待到十月,园子里的苹果就可以丰收了。刘笑宏也在期待着硕果飘香的季节,到那时,园子里结出的累累果实就是她奋斗青春的最好证明。

烟台农村青年创业典型事迹

除了刘笑宏,果园建设团队里还有徐维华和姜福东这两个青年力量,他们作为乡村振兴“新生代”,用青年的创新思想,俯身躬行、耕耘垦拓。

要想把果园建成中国样板大中国车联网和当下互联网创业,不仅要吸收经验,更要改变思维定势、融入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实现苹果园从劳动力密集化向轻简机械化的转型。

“我家里也有苹果园,以前从没帮我爸干过活,这个园子建起来以后,我都能跟我爸切磋交流经验了。特别是我第一次学会欧洲果树的修剪方式时特别激动,来了之后真的是不想走,拿着剪子咔咔地一顿修。”

从果园开路选址、跟村里沟通协调和定方案,到果树绑什么样的绳、采买哪种肥料、成本多少,再到每个人一天能干多少活、几天能干完,从果树的树体整修、春剪到后勤对接,刘笑宏什么活都得干。

寒冬腊月的果园里,就算穿得再厚,十几分钟就冻透了,每次干完活刘笑宏都要回到住处冲半个多小时热水澡才能暖和过来。果园里四处没有遮挡,上厕所不方便,她就不喝水,一阵风刮过来脸上,嘴里都是沙子。着急赶工期,她上起火来头发一把一把往下掉。

凭着这股“闯劲”,刘笑宏两个多月瘦了14斤。“有一次我写报告写到半夜12点,想眯一会儿,就抱着电脑睡着了,睡到第二天凌晨4点,一个激灵我就醒了。”她笑着告诉记者。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目标成为刘笑宏奋斗路上的铺路石。

严冬季节,刘笑宏白日里穿梭在656亩土地上,查看工作进展,夜间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明日规划,忙到晚上12点是家常便饭。她小小的身体仿佛积聚着大大的能量,同事经常调侃道:“特别小的一只,得拿着放大镜到地里去找她。”

“我就是那种干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的人,我不会我就学,把我会的都用到实践上。”60余台挖掘机、工程车填沟平渠、深翻土壤、平整土地。

“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出去闯一闯、试一试”是她迈出这一步的信念支撑。“我太想去了,这就是我毕业回到烟台要做的事情。去之前,郭院长告诉我,去那里是要吃苦的,我想肯定要吃苦。”

“虽然我研究生学的是果树学,在学校也下地种过树,但管理这么大的果园,我还是第一次干。”在了解到山东省苹果·果业产业技术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新时代烟台苹果产业旗舰园”的思路后,刘笑宏走出实验室,主动申请入驻海阳基地。

“我们刚来这儿说要建果园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质疑我们,656亩、两个月,怎么可能?”质疑的声音并没有把这个90后女孩打倒,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短短两个月,占地656亩的海阳绿水韵味新时代烟台苹果产业旗舰园从杂草丛生、沟壑纵横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今年四月,在海阳绿水韵味新时代烟台苹果产业旗舰园里,记者第一次见到刘笑宏。一顶帽子、一个大围脖、一件宽松的牛仔上衣,把她瘦小的身体裹得严严实实。她手边是正在修剪的苹果枝,说起果园,从品种特性、种植技术到管理模式,她侃侃而谈,让人很难相信两个月前她还是苹果栽培届的“傻白甜”。

金秋十月,苹果丰收的季节。《爱在烟台》栏目记者采访了扎根苹果园、把青春写在烟台大地上的90后女孩刘笑宏,听她讲述在广袤大地上耕耘青春梦想的故事。

大小新闻客户端10月27日讯(视频摄制 YMG全媒体记者 李歆茹 王一鸣)为了实现“水果自由”,她选择学习果树学;为了家乡农业发展,她选择来到烟台市农科院;吃住乡间三个月,建起中国新时代苹果园的样板,她就是烟台市农科院苹果·果业科学研究所农艺师刘笑宏。

数次登上热搜榜后,臧钗瑗表示,欣喜之余也感到责任重大。“如何创新出更多的产品,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咱们胶东花饽饽,是我接下来要努力的事情。”臧钗瑗说,“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们可以加入传统行业,它需要我们。行业不分高低贵贱,大胆去做,用心去做,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而且,很多年轻学员在我这里学习后,回去制作后可以通过电商、自媒体等途径进行销售,每个月会有很可观的收入。”臧钗瑗说,这样不仅可以发扬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加年轻人的就业率,提高大家的收入。

2022年下半年,臧钗瑗开始拍摄制作花饽饽的短视频上传至网络,胶东花饽饽被全国各地的朋友知晓。“很多年轻人通过短视频了解到我,都来找我学习,给花饽饽的制作带来了许多创新。”臧钗瑗欣喜地说,“年轻人是能够给传统行业带来很多惊喜的!”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做饽饽是上岁数的人才做的,年轻人做这个不够体面也没有出路。”臧钗瑗说,“很多人的就业观、职业观还是比较陈旧的,但行业不分高低贵贱,传承传统更需要年轻人的力量。”

胶东花饽饽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而且历久弥新。“胶东地区,小孩过百岁、过生日,老人过寿或者新人结婚,都会定制花饽饽,这个需求量是很大的,所以是一个商机。”臧钗瑗说。

三年多来,臧钗瑗已经挣了一百多万,自己买了房车,父母对其的选择也逐渐理解。当初,很多亲戚朋友看不起她做花饽饽,后来,有很多人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她这里来当学徒。

“临近年关,订单量增大,工人们每天8点就上班,晚上12点才下班。”臧钗瑗说,“我几乎每天都要从烟台去一趟威海,虽然流程都有统一标准,但许多地方还是得严格把控、亲力亲为。”烟台距离老家招远只有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繁忙的工作使得臧钗瑗已经几个月没有回家了。“真的很忙,但忙起来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订单逐步增多,臧钗瑗自己忙不过来,又请了几位员工做帮手。2022年下半年,臧钗瑗在烟台芝罘区、莱山区又开了两家分店,并在威海成立了工厂,开始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凭借着吸睛的外貌和香甜的口感,臧钗瑗的花饽饽慢慢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顾客,订单从小县城走向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臧钗瑗也陆续开发出婚庆、乔迁、抓周、过寿等多个系列的花饽饽,此外,还有十二生肖、花束、聚宝盆、福袋、葫芦等多种单品造型。

臧钗瑗做的花饽饽不同于普通的饽饽,不仅好看,而且暄软、香甜。“奶奶常说,‘民以食为天’,吃进嘴里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健康。”她说,“但奶奶那时做的花饽饽,囿于条件限制,点缀时多用色素,吃的时候要扒皮;而且,这种饽饽多为装饰,也很少食用。”

2020年春天,她便在家乡招远开了第一家自己的门店。“经过那么多次磨练,终于卖出了第一单,那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臧钗瑗表示,一切渐入佳境。

顶着父母反对的巨大压力,工作不到半年,臧钗瑗选择了辞职,东拼西凑了万把块钱,开始学手艺、开店面。资金不够,她便用自家车库当工作室;经验不足,便成宿地和面醒面捏面。教程看了一遍又一遍,面团捏了一次又一次,反复做反复错,反复错反复做。最终,臧钗瑗总结出一套醒发、揉面、蒸制、保色等一系列制作花饽饽的技巧。

臧钗瑗对花饽饽的喜爱源于奶奶对她的影响。小时候,奶奶一做花饽饽,她就在旁边认真地看着、模仿着。看着一个个面团被捏成龙、凤、虎等各种形状,变得活灵活现,是她童年最开心的事。也是从那时起,做花饽饽的种子便在她的心里种下了。

2019年,臧钗瑗毕业于烟台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而后便进入家乡一家企业从事会计工作,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稳定安逸离家近,是父母眼中理想的职业。但是一种声音总是在她心里翻腾——我要做花饽饽。

1月18日凌晨2点,忙碌了16个小时后,臧钗瑗终于下班了。早上8点,她又投入了新一轮的工作。农历新春将至,花饽饽的订单日益增多。“今年订单比往年翻了将近一倍,每天能有四五百单。”臧钗瑗忙碌但充实,累并快乐着,回忆着创业初期,她更加感谢顶住压力、坚持至今的自己。

“二十八,把面发……”按照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各家各户要开始发面,准备主食过年。而对于烟台姑娘臧钗瑗来说,“把面发”是她创业后每天的日常。

同时,刘玉航他们还积极参加政府对接活动,比如烟台好物周、亚沙十周年活动等,前去推介海阳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刘玉航表示:“有一次,我们组织活动去农户大棚实地直播,和农户互动交流,当天出单量就达到了2000多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宣传推介海阳的农产品。”

“我们主要做的产品是海阳当地的农副产品,通过抖音短视频直播带货的方式,将海阳当地的秋月梨、网纹瓜、普罗旺斯西红柿、金秋红蜜、甜柿子、红富士等特产带向全国。”谈起自己的产品,刘玉航如数家珍。

据刘玉航介绍,目前德珂传媒农产品团队有9人,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是1995年出生的,年龄最小的是2001年出生的,都是“95后”,虽然大家很年轻,但是都非常努力。

“卖完了后,农户就过来了,很感谢我们。我当时特别激动,自己也没想到,这么快能帮他们卖完了,而且还帮农户挣到了钱,从那之后,我就确定了要做助农带货。老百姓不容易,而且也想让全国的各地的消费者品尝到海阳的特色农产品。”刘玉航说。

“刚开始没有经验,除了线上销售,自己每天还要去农户家里打包发货,特别辛苦,干了大概一个星期吧 靖边做什么小生意能赚钱,我们就找了家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打包发货,我们只负责线上销售。”刘玉航说,大概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帮农户把黄瓜和西红柿都卖完了。

今年23岁的刘玉航大学学的是软件技术,2020年读大三的时候在海阳市云创智能科技产业园的一家电商企业实习,首次接触到了电商,这让他充满好奇。毕业后他便留在产业园,跟随专业的老师学习电商运营。

11月10日晚上,海阳市云创产业园内,刘玉航和他的团队成员在直播前一起鼓劲加油,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双十一。通讯员 陈坤 摄

“今年‘双十一’当天的直播,我们要从早上7点开始,持续到下午1点,如果流量比较好,时间会后延,”刘玉航说,“通常农产品的直播间人数不会太多,但转化率比较高,在10%左右。另外,我们选的都是很好的产品,大家吃完了,隔段时间就会再来买,我们就有很多老客户,复购率也很高。”

刘玉航说:“今年的活动方案反复讨论了一个星期才定下。农产品本身利润很低,要核算成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去做活动,这是最头疼、最难的。因为活动不仅要做出效果,有吸引力,还要保证成本不会亏。我们的产品都是农户定价,觉得差不多的就可以来做,利润大部分都在农户那里,我们的利润很低。”

除了备货,他们团队从10月20日开始就在为“双十一”预热了,准备直播脚本、直播中需要的道具、活动方案及赠品等,而且主播需要一遍遍地练习、彩排,确保直播不会出现问题。刘玉航告诉记者,这其中最难的便是活动方案的制定。

“今年我们从10月初就开始做‘双十一’活动的准备工作了,先是选带货商品,今年选了红富士、烟薯、白玉黄瓜、海阳甜柿等,准备了近10万斤货。像红薯的话,它是一直有的,不太需要备很多货。”刘玉航说,这个“双十一”他们的销售目标是2万单。

在入驻园区的30余家企业里,有一个由23岁小伙刘玉航带领的“95后”团队,他们主攻海阳农产品的助农直播带货农村自己小本创业干啥好,为“双十一”做好了充分准备,目标是达成销售2万单。

专题: 洗衣店加盟   熟食加盟   科技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