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伙创业的梦想是啥

1 去试试创业网

冬季原本是农闲时间,李令森也没闲着,谋划着明年的发展计划。“这几年,连翘收购价连年上涨,进入丰产期后,一亩地年收益可达8000元以上。”李令森说,自己要瞅准好时机,明年继续扩大连翘种植面积,建设万亩连翘种植基地,把牛场规模扩大至300头,还要探索发展深加工,“争取让顶心坡成为父老乡亲的黄金坡!”

在此基础上,李令森成立嵩县森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长期吸收附近村民在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工作,吸引群众入股搞种植业,既解决了部分空闲劳动力,也为群众增加收入提供保障。

单发展种植业,品种还有些单一,李令森心思又活泛起来。闫庄镇有一个豫西地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何不在这上面做点文章?李令森投资兴建了养牛场,专门养殖本地大黄牛,目前共养殖黄牛100余头。

农村小伙创业的梦想是啥

考虑到村里荒坡多、土质差,他一门心思研究特色种植,儿时漫山野生连翘花开的记忆给了他灵感。2018年,李令森流转村里土地,种植三四百亩连翘。这几年,他又加大流转面积,主要种植连翘、花椒、沙梨王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单连翘种植面积就超3000亩。“荒坡变废为宝,顶心坡村有了产业,就有了发展的盼头。”李令森说。

2017年,在外干建筑小有积蓄的李令森,回到顶心坡村。此时,顶心坡村常年在家居住村民仅有200多人,不少土地被闲置,李令森有些心痛,一心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李令森从小在顶心坡村长大,顶心坡村有多穷,他最清楚不过。这里一直流传着一条顺口溜:顶心坡,穷山窝,山高路陡石头多。上坡顶住心,下坡打错脚,一步不小心,跌倒命难活。为了补贴家用,自七八岁开始,李令森放学后就在山坡上放牛,春天野生连翘漫山开,漫山灿烂的连翘花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人吃到绿色有机猕猴桃,让家乡的特产被更多人认可。”李宗科告诉记者,创业至今,自己本心未变,未来也将一路“坚守”。(完)

目前,李宗科夫妇俩的公司已拥有鲜果、酒类、饮料等多项销售类目,李宗科也成为有名的猕猴桃种植专业户。经过多年奋斗,李宗科的创业“版图”已扩展到“特色农产品种植+深加工+农产品销售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如今猕猴桃鲜果种植面积日益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增大。而猕猴桃酿酒的技术门槛较高,竞争相对较小,所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着眼未来。”李宗科说,未来的发展重心会偏向酿造猕猴桃酒。

种植猕猴桃获得成功后,李宗科把“主意”打到了猕猴桃酒上。虽然早年便“自学成才”用猕猴桃酿过酒,但为了酿出高品质的猕猴桃酒,李宗科夫妇还特地赴山东学酿酒技术,并考取了酿酒师资格证。在多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酿出了自有品牌的猕猴桃酒。

胡胜菊是与李宗科签订协议的种植户之一。胡胜菊告诉记者,以前她种了五亩地的猕猴桃,每年最多能卖五万元。在李宗科的帮助下,科学种植有机猕猴桃,如今十三亩地的猕猴桃,收入达十五万元左右。

农闲时节,李宗科常常给有需要的农户现场传授经验,进行技术培训。种植户只要遇到技术上的难题,向他求教,他总是“有求必应”。李宗科还与当地30多户猕猴桃种植户签订了种植协议,帮助农户的猕猴桃卖出好价钱。

李宗科利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猕猴桃生产管理经验,悉心钻研猕猴桃种植技术,并传授给当地农户。“大家都是乡亲邻里,我很希望能帮助更多人科学种植猕猴桃,让大家都能增加收入。”李宗科言道。

每年9月中下旬的猕猴桃采收期,李宗科都会忙得不可开交。他告诉记者,每当看着一箱箱猕猴桃运往全国多个地方,他都无比欣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品牌有了一定的认可度,销路逐渐打开,年销售量能达到20多万斤,销售额可达到200多万元。”

为了拓宽猕猴桃的销路,提升品牌知名度,李宗科与妻子不仅通过传统线下批发渠道、商超和水果连锁店渠道打开市场,还开辟了网络平台直播通道。“希望消费者能更直观地看到猕猴桃生长的情况,让他们买的更加放心。”李宗科说,他的很多“忠实”者都是通过这种了解到他和他的猕猴桃产业。

“希望能让更多人吃到绿色有机猕猴桃,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家品牌给人可靠信任的印象。”李宗科说,在种植中,他坚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全程施用有机肥,并且严格筛选商品果。

2016年2月,李宗科和妻子郭鸽回到眉县开始种植猕猴桃,并创立了自家的品牌。“这个决定看似突然,实际上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李宗科说,家乡眉县地处秦岭太白山下,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自己对家乡猕猴桃品质有“自信”、对有机农产品前景的看好、几次创业积累的经验和妻子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等,让他选择返乡创业。

从小喜欢画画的李宗科,梦想着当职业画家或设计师。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上海一家设计公司工作,四年时间就从一般员工晋升为公司设计总监。

“农业没有捷径,有机农产品创业之路虽然一路走来很难,但从长远来看,一定有前途,我会踏踏实实往前走。”返乡创业的陕西眉县小伙李宗科说,希望家乡的优质农产品能被更多人熟知和认可。

2019年下半年,王雨森在家乡承包了360亩田,正式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从小麦旋播一体化作业到病虫草害无人机全程防治,再到水稻机插秧大面积育秧,他开始在广阔天地,大展身手。由于肯吃苦,采用了新技术、新品种,王雨森的农场年纯收益已达到30万元。在王雨森看来,这还算不了什么,他的目标是实现智慧农田改造,做出无人化的农场。

2018年大学毕业后,王雨森备考扬州大学农学专业研究生,虽然没能如愿,但他少年时的梦想再度点燃。他一边自学种植知识,一边跟着父亲跨区域开展机插秧作业,从江西南昌到安徽郎溪,再到家乡宝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王雨森来说,这不过是牛刀小试,他要运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粗放的耕作,让种植变得简单、高效,这一理想早在他上初中时就种下了。后来,王雨森考上了南京工业大学。然而,他依旧对种田情有独钟。

眼下,在田小麦快要灌浆,正处于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期。一架无人机,均匀地喷洒着农药,不到一刻钟,十几亩农田就轻松搞定了。操作无人机的,正是王雨森,他介绍,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最低是60亩到70亩一个小时,人工作业一个人每天只能打20亩地,无人机作业不仅效率高,成本也比人工划算多了,当地的种粮大户都争相预约,把喷药施肥的活儿承包给王雨森。

很多农村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留在城市发展,可在宝应县柳堡镇,95后小伙王雨森却毅然回到了家乡,他一头扎进了农田里,潜心播种自己的理想。

专题: 集成灶加盟   聪嫂加盟   新语面包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