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大赛作品

0 去试试创业网

该团队均为新乡医学院本科学子,五位同学来自影像学、基础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信息工程,这些不同专业。兼备医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相关知识与技术,学科知识结构丰富,专业技术基础扎实,是一群拥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充足科研热情的大学生。他们致力于探寻智能化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分阶康复方案,为患者康复贡献微薄之力。

该项目将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元信息反馈技术巧妙融合,设计了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分阶康复创新方案。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上肢模型和阶段训练场景,有效提升患者训练主动性,实时监测并反馈上肢关节运动及肌肉活动等多元信息,增进对训练过程和患者状态的把控。为患者康复训练提供科学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在屈小波教授(国家优青)的带领下,在智能磁共振、医学成像与波谱、人工智能诊断、医疗云计算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加盟,在Nature子刊、IEEE医学成像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与飞利浦医疗、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有着深度合作。

医学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大赛作品

智能云脑成像平台致力于解决磁共振成像领域中AI模型泛化性差、应用场景受限、无法实际落地等问题。通过成像物理,生成大规模、高质量、配对的合成数据,用于训练高性能AI模型。通过构建数字虚拟人体,助力实现秒级超快速成像。同时以合成数据为基础,打造磁共振成像AI技术产学研一体化云服务平台。

该构想源自肿瘤患者数字孪生的概念。利用患者肿瘤组织培养出在结构和功能上高度模拟肿瘤的类器官组织,重现肿瘤的异质性和关键病理特征。对类器官组织持续干预、监测和数字化,融合个体和临床特征,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覆盖肿瘤全程的数字化肿瘤类器官模型,实现肿瘤全病程的精准治疗,并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加速新药研发。

该团队依托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生物传感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在可穿戴传感器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经验,为项目开展提供了支持。

该项目结合柔性电子技术及先进功能材 MXene,通过选择性修饰和微型电子器件,对普通的商用口罩进行口臭标志物检测的功能化改造,能够原位实时地检测呼出气中的口臭成分,数字化跟踪个人健康状况,为移动医疗健康及可穿戴传感配饰构建提供了前景向好的应用方案。

该公司团队成员由质谱技术、药物分析、麻醉学、企业管理等领域的海归技术精英和国内高层次人才组成,团队负责人曾在英国帝国理工从事可用于肿瘤实时诊断识别的质谱手术刀医疗仪器的开发应用研究工作。

丙泊酚是临床静脉麻醉应用普遍的药物,现有的丙泊酚血药浓度监测技术耗时较长,无法满足丙泊酚实时监测的临床用药需求。该产品利用小型便携质谱仪,建立一种基于呼出气体在线质谱分析技术的丙泊酚实时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充分保障麻醉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现丙泊酚的自动监测给药一体化智慧医疗。

该团队依托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传感器国家专业实验室以及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本、硕、博跨年级、跨学科成员构成,曾获第四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该项目致力于推动尿液数字化监测。将尿液分析结合数字虚拟人体应用,构建了尿液排泄和生理、生化分析的三维可视化健康信息图。结合先进的自驱动原位在体生化传感和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为人体尿液指标和各类疾病标志物提供有力的分析和预警,推动结构的尿液健康信息进化为及时的、有效的医疗大数据。

该团队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庄源东博士、陈春美教授为核心,为综合解决腰椎穿刺术临床应用中总体失败率高,传统技术局限性大、容错率低,临床教学实训、科研相关需求资源不足等急迫问题,依托数字虚拟人智能分析结果,指导临床穿刺应用,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科研资源和临床经验进行推广。

腰椎穿刺技术(LP)临床应用广泛,通过数字虚拟人与计算机辅助算法路径研究,提供理论最佳路径辅助穿刺,改变传统仅能在患者身体反复尝试直至成功的穿刺方式,显著提高LP成功率和容错率,缩减穿刺时间与次数,明显降低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有效减轻患者痛苦,缓解医患矛盾,提升医研成效和医教水平。

该团队从事元宇宙医疗自闭症创新工程应用,由刘本英教授带领的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队、白春学教授带领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呼吸物联网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组成,致力于将VR、AR等数字技术应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教学与治疗,提高我国自闭症儿童康复治疗水准。

目前中国有孤独症儿童约300万人,98.7%的患者难以得到有效诊治。该团队依托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虚拟幼儿园项目支持,期望通过MR和多传感器技术为自闭症患者创建一个行为治疗的元宇宙,打造沉浸式康复训练平台,通过数字人系统远程实时对儿童进行1V1的沉浸式康复训练。

业务覆盖全国20个省、7000多家医疗机构、70000多名医生。通过持续创新和技术研发,赋能中医药行业发展,打造智慧中医生态闭环。

由中医药专家与顶级AI专家组成了深谙中医药产业的医学人工智能研发团队。聚焦中医大脑研发、智能中医药推广运营和中医药数字化产业发展。

聪宝科技有限公司,中医AI行业领头羊,成立于2015年1月。公司创始人顾高生,作为归国的人工智能专家,同时也是本项目的负责人,带领团队专注于运用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整合传统中医药资源,为医疗机构提供中医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

中医药健康大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传统中医经验的复制与应用,挖掘中医经验内涵,拓展产业应用外延。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在传承带教、辅助诊疗、药事服务、政府监管起到推导作用。该项目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城市中医药服务拓展、产业融合、应用发展。

团队成员们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历丰富,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他们依托于生物传感器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平台,在传感检测仪器设计与研制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

该团队在读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他们主攻可穿戴生化传感器,曾获得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浙江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荣誉。

该项目针对口腔慢性疾病缺少精准的早期筛查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案这一痛点,研发了穿戴式智能柔性口腔贴片。该智能贴片集成了传感、给药、电子电路等模块,可以近乎无感的贴合牙面,从分子水平实现龋齿、牙周炎等疾病数字化诊断的同时,也可通过智能手机交互控释药物进行闭环治疗,从而实现对口腔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即时护理。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结合专业特色和大学生特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整合优势资源、完善工作制度、落实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了课堂教学、自主学、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该作品由于莉、吴超、陈蒙三位老师指导产业互联网的创业企业名单,针对救护知识储备和培训普及率不够、培训力量不足、培训效果亟待提升的痛点,秉承补足急救全链条的理念,以公益创业的方式,增强专业护理培训服务供给,规范市场应急救护服务行为,让救在身边从愿景到现实,为社会提供专业应急知识培训贡献力量。

该作品由丰新胜、徐霞、王钧田三位老师指导,针对青少年近视防控现状,探索近视防控科普宣教等公益服务与收益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资源相融合的服务体系,以收益促进公益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近视防控成效。

该作品由医学影像系郑志刚、孔宇、李伟三位老师指导,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各品牌AED物联网管理系统各自独立、互不兼容,给社会急救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资源浪费,通过互联网技术,结合智能医学装备技术专业优势,解决AED物联网查询系统缺点和不足,更好地为全民大健康服务。

该作品由李丽英、于莉、柏平三位老师指导,针对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利用专业优势,探索形成从宣传普及到康复治疗的整体服务方案,链接政府、学校、医疗和社会资源,创新青少年脊柱健康一站式服务模式。

本次“挑战杯”竞赛以“喜迎二十大——青春筑梦 挑战同行”为主题,吸引了全省130所高校共计29506件作品参赛,经过层层选拔,共有127所高校的631件作品入围省级终审决赛。备赛期间,参赛团队齐心协力、精益求精,对项目进行多轮打磨,最终,通过路演和答辩,《挺起中华脊梁——青少年脊柱健康防治服务体系建构领跑者》获得银奖,《院外急救神器——智能AED》《视必行——近视防控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征程》《急救前锋——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先行者》三个项目获得铜奖,丰新胜、刘雁飞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在比赛中,靳梦茹同学主要基于VR与临床技能操作相结合展开了项目论述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意义,且该团队已初步构建出一套外科操作医学虚拟教学系统,并在我院进行了试点,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以优异的表现展示了我院学生扎实的医学基础和昂扬的精神面貌。

5月19日下午,由河南大学医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金明校区举行。经过激烈角逐,由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国良教授、王连渠教授、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副书记姜原共同指导,河南星冠达科技特别赞助的,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靳梦如、刁博玉、徐玉茹、邓维和参与项目《星雅达——让医学实训操作更简便》在21支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专题: 连锁酒店加盟   地方互联网创业   互联网创业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