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创业计划书盈利

0 去试试创业网

不过,随着今年6月《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发布,监管制度逐步完善,企业不断探索,或许中国企业能够率先跑通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

依靠互联网流量打法,虽然部分解决了医疗领域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的问题。但大部分企业仍然盈利模式不清晰,行业依然未跑出一条深入医疗核心价值的路。

互联网医疗创业计划书盈利

任何商业模式的第一等级是产品,第二等级是平台,最高的等级是社区。而互联网医疗的优势能力——情感营销和数据驱动运营非常重要,用户沟通、用户创造内容和活跃成败的关键。

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最终的落脚点——可能还是用户社区。即在细分领域,精细化地针对病种的用户特点,扎扎实实做好用户运营可佳基加盟,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互联网医疗的大病专科模式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作为流量入口,链接医生和患者,为线下诊疗服务提供持续的患者导流。线下作为开展大病治疗的主要场景,亦为线上平台引流。

平安健康从2021年初开始梳理各类专科疾病和疑难杂症,以医生诊室为切入口为用户提供专科解决方案。“专科专病”模块已在平安健康APP首页占据了重要位置,其中包括神经外科、肿瘤中心、罕见病、甲乳两腺等。

京东健康2021年年报公告显示,其继续强化大病专科布局。报告期内,京东健康相继成立感染及肝病中心、脑营养中心、皮肤修复中心等9个专科中心。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的专科中心数量达到27个,吸引百余位专家和顶级名医的加入。

比如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三巨头”中的平安好医生,背靠母公司庞大的商保用户资源,通过自创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保险+健康”模式(HMO模式),来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当然,智慧医疗的应用不止于此。惠每科技、讯飞医疗通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帮助基层医生和大中型医院的年轻医生解决诊疗过程的一致性和规范性问题。

智能辅助诊断曾是智慧医疗非常火热的一大领域,主要应用领域为医学影像,推想科技、联影医疗、深睿医疗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在肺部辅助诊断赛道,这三家企业均有2张三类证。

前三梯队企业大多为综合性开发商,产品模块和解决方案比较全面。除此之外还有专业性开发商,如专注于EMR的嘉和美康,专注于PACS的岱嘉医学等。

卫宁健康、创业惠康、东华医为(东华软件子公司)、东软集团、万达信息等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这些企业也多有涉及。

据沙利文数据,2020年中国医疗信息化(供给端)市场规模约为145亿,年复合增长率21.1%,到2025年规模有望近500亿。

目前来看,“医药电商”仍是各大互联网医疗的营收核心。但是,受药品集采影响,药品毛利率急剧下降。在互联网医疗上,由于医院价格下降,导致互联网医疗的药品毛利率空间也在下降。未来,只有规模非常大的头部互联网医疗公司才能靠卖药活下去。

这进一步说明,由于市场不控制在C端,即使互联网医疗企业拥有庞大的C端流量,也难以真正形成营收或盈利。但如果按照B端的规则来进入医疗领域,“互联网”的优势也就不存在了。

但有消息称,腾讯2C部门已经合并到2B为主的部门。这意味着即使拥有庞大C端用户的腾讯,在互联网医疗2C领域,也并没有发挥出优势来。

佟靖表示:“这是由于医疗与其他市场存在巨大差异,最核心的一点是医院是市场中罕见的‘卖方’比‘买方’强势的服务机构。医疗也是支付方主导的B端市场,从渠道到运营都与以C端为主打的互联网有着巨大差异。”

虽然“医疗+互联网”的尝试比“互联网+医疗”开始得要晚,但后来居上。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整体格局来看,公立互联网医院在全国互联网医院中约占70%,数量上已占据绝对优势,医疗资源突出的部分大三甲医院已呈现出亮眼的运营数据。

“医疗+互联网”则主要是业内实体机构(医院、药企、产业公司)发起的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平台。目前各大医院提供的APP、小程序,都是“医疗+互联网”。这个模式的根基是在实体医院。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无力触及核心诊断业务,渗透率较低;互联网红利见顶,C端流量获客成本过高;网售处方药乱象频生,容易触及灰色区域招惹处罚。

这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C端用户付费的根本逻辑在医疗行业失灵,用户付费的惯无法养成,互联网医疗的支付体系无法完善,国家医保和商保在互联网上是相对空白的,患者自费支付比例较大,而患者惯于医疗由国家包办,社保、商业保险付费;自己不惯为医疗付费。

互联网医疗的问诊数、检测数和买药数都是上升的。但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使得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尝试向C端客户提供医疗服务价值并向C端收费的过程中遭遇困境。

将互联网的“飞轮”逻辑复制到医疗上,不能说走不通,至少在“医药电商”板块,还是可以的。但问题是,目前走通的,也只有“医药电商”。

“飞轮效应”提出后便指导了大量互联网企业设计自身的商业模型,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亚马逊、阿里巴巴。它们在成立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当海量的企业、购买用户在平台开始聚集时,开始显示出强大的盈利能力。

“飞轮效应”最早是由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出的,通常用来描述科技企业的平台化商业模型,大意是一个公司中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相互耦合赋能,不同业务板块就像不同的齿轮,刚开始运转推动的时候非常吃力,但每一次转动都对下一次转动提供了势能,最终“飞轮”会越转越快,企业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大。

“互联网+医疗”诞生于互联网企业跨界拓展医疗,腾讯健康、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小荷健康……都是目前的杰出代表,也都带着C端的根基——各家身后都站着强大的母公司,能够源源不断的输送C端流量。

而对比这些企业的招股书,不难发现大都存在着连续多年的巨幅亏损情况。即便有着明星资本保驾护航,优质经营模式的欠缺,以及盈利渠道的脆弱,也引来了诸多质疑。

除了以上几家企业外,2021年曾有大批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高调冲击IPO,如微医、医联、医脉通、圆心科技等企业,但是到了2022年,这个领域似乎逐渐由热闹归于冷清。

在2021年,叮当健康还是中国实时到家数字药房行业最大的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达6.8%。这一优势,行业认为是叮当健康二次闯关IPO终于成功的主要原因。

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为9.87亿元,上年同期的营收为7.8亿元;期内亏损为4.04亿元,上年同期的期内亏损为7.49亿元。

净利润方面仍然没能止住亏损,以4.24亿元的亏损数据,将平安健康连续亏损的记录延续到了第8个年头。虽然仍有大幅度亏损,但是相比2021年上半年已经收窄51.75%。

资本对于互联网医疗提升医疗效率的能力予以高度肯定,但同时,资本也有着发自灵魂的拷问: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究竟在何处?如何才能摆脱对于“医药电商”的高度依赖?

叮当健康第二次闯关IPO成功,9月14日在港股上市。市值160亿港元,但截至9月22日收盘,股价已经逐渐与发行价(12港元/股)齐平。

一直致力在美国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诊疗系统的亚马逊,于8月29日,对外宣布即将关闭远程护理服务Amazon Care。作为互联网巨头,亚马逊在互联网医疗赛道的大撤退,或将影响资本、市场等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发展信心。

卫宁健康、创业慧康:传统HIS市场相对比较分散,属地化特征明显,且软件粘性极强,先发优势及软件的强粘性给这两家公司带来强壁垒。未来看点是从HIS厂商变成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疗业务的代理人角色。

平安好医生:通过自有的医生团队+AI智能辅助诊断提供高质量问诊,积累了大量在线问诊的用户流量,希望通过问诊的用户流量基础进行多渠道变现,包括付费问诊、处方药等方式。多年建立起来的千人自有医生团队加上长期训练的AI辅助诊疗系统是公司的护城河,也是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难以形成的优势。公司也在商保端优势明显。

阿里健康:医药电商业务在个人支付端优势显著,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无论是从用户流量、交易额GMV来看,均为行业领先。同时,在医保端争夺医院入口有运营能力方面的优势,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是其运营能力的有力证明。

在商业保险方面,互联网医疗可以加深商保服务保障,提供在线医疗、非医保用药、消费医疗、心理咨询等服务;可通过大数据加深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险种。目前这一块规模还较小,但是未来新增量可期。

在线问诊方面,医保端解决的是刚性的医疗服务需求,个人自付端更多的是满足升级或差异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如专家问诊、私人医生服务、辅助生殖IVF需求等,相比医保覆盖的公立医院便宜的普通问诊费用,个人自付端的问诊需求市场想象空间更大。

在消费医疗方面,传统消费医疗机构获得客户后只能通过相对单一的服务进行变现,而互联网医疗公司在提供消费医疗服务后,还可以继续为用户提供后续的在线复诊及药品购买等延申服务。

从2012年开始,国内医药电商进入成长期,同年天猫医药馆正式上线;从2012到2020年期间,国内网上药店数量从134增长到693家。目前,中国医药电商市场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2019年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市占率大于80%。

对于在线医疗服务平台,用户流量的获取关键在于服务的品质、价格及便利性。平台通过自有医生团队提供在线问诊服务,累积一定用户流量后形成规模效应,减小医生成本等费用率;或通过外部签约医生提供问诊,平台抽取一定分成费用。这一块主要看平安好医生和微医。

对于医药电商,用户流量的获取关键在于商品类目、价格及质量,以及电子支付的连接。电商龙头企业通过将大量内部用户流量转化到医药电商等板块,用户流量的增长使得收入端快速增长,以达到规模效应。这一块主要看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

卫宁健康的“钥世圈”通过推动处方流转平台的搭建、布局和运营,持续优化电子处方安全管理与流转平台的开发与试点,已对接天津、上海、重庆、杭州等近10家医院的云药房。

当然慢病用药的复购需要依托电子处方,签约的医生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后即可向用户开具处方。平安好医生主要通过自有医生开处方,阿里健康主要通过外部医生多点执业开处方。

在帮助医院搭建互联网医院平台后,互联网医疗平台运营商与医药流通商、药企、院外药店的议价能力增强,有望获得药品的复购分成,特别是规模占比69%的慢病用药领域。

从远期来看,由于中国目前的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的话语权极强,又是体制内的运营体系,医疗IT公司过去数十年积累了强大的信任基础和接口体系,有可能成为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业务对接线下药店、医药电商、流通企业的代理人。

从近期来看,传统HIS(医院信息系统)市场相对比较分散,属地化特征明显,且软件粘性极强,先发优势及软件的强粘性给卫宁健康、创业慧康带来强壁垒;

在这一过程中,医院选择合作方的标准主要是医院主导权强,倾向于选择有多年的合作及信任基础、服务能力强、能做好医院不擅长的IT运营维护及互联网服务的医疗信息化软件提供商。

二是医院与平台合作,医院与互联网医疗平台共建互联网医院,共同参与医疗服务运营,互联网医疗平台公司能够获得医疗服务的相应分成。如:平安好医生、微医、阿里健康。

一是医院系统工程招标,医院自行找IT公司搭建平台,过去的模式中,IT公司仅获得建设系统的软件服务费。同时,部分信息化公司有望成为平台型公司,在免费帮助医院搭建互联网医院平台后,长期获得问诊、购药等收入的分成。如:创业慧康、卫宁健康、万达信息、久远银海、东华软件等。

未来部分诊疗、慢病购药、部分DTP药房新特药产品将可从互联网上通过医保+个人自付进行支付,改变了过去的互联网医疗医保付费缺失的困境。

在线诊疗分成的市场空间为百亿级别,问诊后打开的慢病用药复购市场空间具有千亿级别。由于医保的属地化管理,意味着在未来竞争中,区域性龙头均有机会瓜分市场份额。

医保基金为医药行业最重要的支付方之一,占整个医疗行业支出的比重在30%左右,接入线上支付后将为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带来可观的慢病用药复购、在线诊疗及医院医疗服务平台运营的增量市场。医保线上支付为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构建新闭环,可通过搭建互联网医院平台完成线上诊疗及购药。

2020年疫情催生互联网服务需求及供给,政策加速支付和供给端线上化步伐,为市场发展奠定基石。互联网医药产业过去最大的困难在于,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种类多,结构不清晰。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资料,互联网医院的数量已由截至2018年12月的119家增加800%至截至2021年3月的1,100多家。疫情期间,第三方平台2020年的在线诊疗服务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约20倍。

新冠疫情期间,患者及医生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接受度明显增强,互联网医疗服务供需量大幅提高。作为对传统医疗服务、中国的医疗保健及治疗的补充,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已得到中国政府及医疗服务用户的广泛认可。互联网医疗服务亦充分展示了其可信度及便捷性。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通过互联网化手段提高医疗健康行业(尤其是公共医保基金)的运营效率。近年来,中国政府颁布多项推动行业数字化的政策。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医院或不同水平的医生能顺利进行沟通与合作,而患者可跨地区获得优质医疗服务。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不断增强的健康意识,数字医疗服务受到高度认可,且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这成为推动数字医疗服务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技术基础设施的改进,信息技术进一步与传统医疗行业整合,驱动数字医疗服务行业的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及升级,这种升级也同时得益于用户优质医疗服务需求的加速释放。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2019年商业健康保险占医疗健康总支出的比例约为4%,而美国约为31%,公共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融合发展缓慢,准入壁垒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丰富创新型医保产品,推广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提高公共医保以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认知度。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公共医保基金2019年的收入约为人民币2.4万亿元,支出约为人民币2.1万亿元。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公共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加大,如无有效的基金管理及多元化的支付结构,公共医保支出增速将持续高于其收入增速。

国家医保局管理的公共医保基金为中国医疗健康支出的最大单一支付方,占2019年中国医疗健康支出的31%以上。2019年,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参加公共医保,占总人口的95%以上。

慢病管理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19年慢病管理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4.5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人民币14.9万亿元。

就中国的慢病治疗而言,目前缺乏积极的且数字化的慢病管理体系,患者病情记录不全、监测不严,对患者的用药及生活方式缺乏及时、恰当的指导,导致患者反覆就医,治疗费用高昂,疗效不佳,生活质量下降。庞大的慢病患者群体给医疗支出带来沉重负担。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19年,占中国医院总数仅8%的三级医院合共承担全国超过50%的就诊量,进一步加剧了供需不平衡。

此外,由于缺乏对患者就医的有效管理以及传统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的局限性,看病难、看病贵成为长期阻碍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结构性弊端。由于基层医疗体系及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健全,患者主要集中于三级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在中国34,354家医院中,三级医院仅占8%(2,749家),2019年仅有9个省市于辖区内拥有超过100家三级医院。

2019年,美国、德国及日本的医疗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1%、14.2%及11.7%,而中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6.6%,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2019年的医疗支出为人民币6.5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及2030年将分别达到人民币11.6万亿元及人民币17.6万亿元,2019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9.5%。

增加医保支付端和开放供给端(网售处方药、互联网医院牌照),为互联网医疗发展模式提速。互联网医疗政策密集出台,完善了“医”、“药”、“险”基础闭环政策体系。

今年4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

近两年,医药电商包括网售处方药接连迎来政策利好,去年新冠疫情期间,国家医保局对互联网医疗和互联网医药打开了医保支付的大门,允许医保为慢性病等复诊买单,去年11月,国家药监局再次就《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打开了网售处方药的大门。

毛利率同比下滑 3.3%至 20.0%,主要源于 2022 财年商品价格让利加大,自营业 务中处方药销售占比持续提升。履约效率提升和营销投放策略调整带来费用率环 比下降。

2022 财年阿里健康收入同比增长 32.6%至 205.8 亿人民币,经调整净亏损为 3.9 亿人民币,2021 财年盈利 6.3 亿人民币。分板块看,2022 财年自营板块收入增长 35.5%至 179 亿人民币,受益于年活跃用户数和处方药销售快速增长;电商平台 板块收入增长 1.6%至 20.0 亿人民币,增速放缓主因疫情影响供应链及履约、宏 观环境波动及市场竞争加剧下天猫整体流量增速放慢,变现率则相对保持稳定; 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板块收入增加 98.9%至 6.7 亿人民币。

本地医疗业务方面,阿里健康主要致力于满足用户包括疫苗、体检、医美、口腔 等多方面消费医疗需求,截至 2022 财年,阿里健康与 3000 家公立和民营体检机 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数字化追溯业务方面,阿里健康的前身中信二十一世纪拥有电子监管产品 PIATS系统(产品识别,认证和追溯系统)的相关经验,阿里健康在此基础上于 2016 年 推出追溯平台“码上放心”,通过为疫苗、药品等赋上追溯码,实现全品种、全过 程追溯。阿里健康积极响应国家药品追溯政策,持续为品牌商、消费者、经销商、 政府等提供合规解决方案并拓展更多增值服务。

阿里健康的医疗健康服务以阿里健康互联网医院为载体,并辅以自有医师团队, 阿里健康与医疗从业人员签约,为淘宝、天猫、支付宝和自有的医鹿等平台的终 端用户提供专业、便捷的线上问诊服务。同时,阿里健康是支付宝用户的独家线 上医疗服务商。2020 年 9 月,阿里健康 APP 更名为“医鹿”,医药电商的属性逐 步减弱,重点布局互联网医疗服务。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医鹿 APP 月度活跃 用户数已超过 320 万;与阿里健康签约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合计近 16 万人,其中小鹿中医已拥有注册中医师达到 7.6 万,日均在线问诊服务量达 30 万 次。

全渠道布局业务方面,2016 年阿里健康牵头成立中国医药 O2O 先锋联盟,与线 下药房合作打造 O2O 生态圈。截至 2022 财年末,阿里健康已战略投资安徽华人 健康、贵州一树、山东漱玉平民、甘肃德生堂等区域连锁药店,共同探索“网订 (药)店取、网订(药)店送“等医药新零售模式。2022 财年,阿里健康已于 23 个城市上线了多模式、多支付方式的线上线下医保购药试点,提升医保人员就医 购药的便捷度。

截至 2022 财年,阿里健康线上平台已拥有超过 2.6 万第三方商家,库存数量超过 4400 万个 SKU。2022 财年,阿里健康的第三方平台业务的测算商品交易净额 (NMV)约 703 亿元。

阿里健康的医药自营业务侧重于慢病用药和处方药,2022 财年以阿里健康品牌 运营的自营药房药品收入占比达 64%,其中处方药占比 40%,非处方药占比 60%。 阿里健康依托 17地 29仓的配送网络,自营药品次日达配送服务量占比达到 76%。 截至 2022 财年,阿里健康年度活跃用户达 2.98 亿人次,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市场 年度活跃用户为 9.24 亿人次,在阿里巴巴主站用户的渗透率为 32.3%。阿里健康 可以利用阿里巴巴丰富的用户流量有效扩大用户群和品牌影响力。例如,支付宝 用户可以通过主页或搜索功能轻松访问阿里健康服务。阿里健康还与饿了么、口 碑等阿里巴巴旗下平台积极合作,布局本地生活终端服务。

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集团在大健康战略布局中的旗舰平台,2004 年 1 月阿里巴 巴和云峰基金通过收购港股上市公司中信 21 世纪,并在 2014 年 10 月将其更名 为阿里健康。2016 年,阿里健康战略调整,通过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 司,启动医药电商自营业务。后阿里集团不断向阿里健康注入天猫医药馆业务, 大力发展其医药电商平台业务。2020 年,阿里健康 APP 更名为“医鹿”,向线上 医疗服务倾斜,不断推陈出新,包括推出健康险业务及 18 个城市的线上医保支 付打通等。

京东健康 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 307 亿人民币,同比上涨 58%;年度亏损 11 亿, 经调整净利润达 14 亿元,调整后净利润率 4.6%;分业务板块来看,产品收入实 现 262 亿元,同比增加 56%;服务收入实现 45.1 亿元,同比上升 73%。2021 年 京东健康毛利率 23%,主要由于产品组合变动及促销,其中药品保持高速增长, 处方药营业收入同比超 60%,但处方药毛利小于非处方药毛利,非药板块毛利有 所下降,京东健康将供应链优势带来的效益更多返利给用户。

消费医疗健康服务属于到店消费业务,京东健康与第三方医疗健康服务商合作, 将体检、医美、疫苗接种等服务整合到线上,为用户提供信息展示和线上预约等功能。目前京东健康提供的消费医疗服务涵盖体检服务、重疾早筛、医疗美容、 口腔齿科、核酸检测、疫苗预约、基因检测等健康服务。

京东健康的在线医疗服务板块目前主要包括严肃医疗(强调以疾病诊治为核心的 诊疗服务、互联网医院服务及家庭医生服务)和消费医疗两部分,在线医疗健康 业务是零售药房业务的重要延伸。

2017 年 3 月,京东健康上线第三方药品批发平台药京采(B2B 业务),连接药品 生产企业、批发企业等,直接触达医院、零售药店、诊所等第三终端客户,打破 了小 B 端客户常见的层层分销的传统模式,建立了厂家直达精选经销商的直销模 式,为终端客户节约了大量的采购成本,同时为医院、零售药店、诊所等第三终 端提供各种返利。根据国家药监局,截至 2020 年,全国共有零售连锁药店、零 售单体药店 31.3 万、24.1 万家,零售单体药店占比 40%,且下沉市场中小连锁及 单体药店数量占全国药店数量的 80%。传统多层分销模式导致药企较难直接触达 下沉市场单体药店,中小 B 端零售商有较大意愿与京东健康这样的第三方平台合 作,降低采购成本。

O2O 业务连接线上平台与线下药房,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紧急用药需求。针对用 户的不同需求,O2O 业务提供当日达、次日达、30 分钟、7*24 小时快速等多项 服务。京东健康 O2O 业务模式与自建物流平台 O2O 模式类似,即线下药店提供 药品,京东健康通过自有配送团队完成配送。截至 2021 年,京东健康的 O2O 业 务已携手 5 万商家,覆盖超 300 个城市。

2013 年京东集团开始布局保健品零售业务,自 2014 年 2 月起,医疗健康业务开 始作为京东集团独立的业务类目进行运营。从 2017 年起依次推出在线问诊服务、 获批线上处方以及完成首笔线上医保支付等。2019 年 5 月,京东健康正式独立运 营。2020 年 9 月,京东公告拟通过以京东健康股份于港交所上市的方式分拆京东 健康。2020 年 12 月,京东健康在港交所正式 IPO 上市。

处方药网络销售历经了明确禁止、开放探索和有序放开三个阶段。2021 年 7 月, 药监局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医药电商在未获取 处方前,不能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平台提供处方药选择购买操作。2022 年 6 月, 《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公布,严禁“先药后方”,规范管理在线医疗。

互联网医疗在政策层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在药品销售与互联网融合的初期,出于谨慎考量,国家明确禁止通过网络向个人消费者销售处方药。但是,随着互 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农村做点什么生意好创业,加之近年来大众生活惯的改变,远程问诊、线上购药等 需求急剧增加,网售处方药、在线问诊及线上接通医保等在新的环境下规范发展。

互联网医疗代表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由医往药走的平安好医生,及从药往医走的 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在互联网医疗的细分市场中,京东健康及阿里健康占据 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通过自营(1P 业务,赚取药品差价)、平台(3P 业务,赚取 佣金、平台使用费等)扩大营收,专注于新零售 O2O 业务的叮当快药也参与该 赛道竞争,平安好医生、微医、春雨医生等提供在线问诊服务,通过问诊佣金分 成或者广告营销等方式实现盈利。2021 财年阿里健康经测算的商品交易总额 (GMV)为 1,232 亿人民币,京东健康经测算的商品交易总额(GMV)为 1,101 亿人民币。

根据卫生统计年鉴,2021 年中国医院总诊疗人次达 38.8 亿,基层医疗机构诊疗 人次达 42.5 亿人次。2021 年,医院次均检查费 62.3 人民币,基层医疗机构次均 检查费 29.6 人民币,2021 年医院问诊市场规模约 2,419 亿人民币,基层医疗机构 问诊市场规模 1,257 亿人民币。我们预计问诊人次将保持 4%左右增速,而单价 逐步提升,线上问诊需求主要来自慢病复查和轻症首诊,我们预计 2025 年线上 问诊市场规模达 917 亿人民币,4 年的 CAGR 增速为 20.1%。

保健品作为老年群体的刚性需求,2021 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增至 2,708 亿人民 币。据 Euromonitor 数据,2020 年国内保健品主要渠道占比分布为直销 25%、药 店 23%、电商 40%。在家用器械领域,近年来,家用血压计、血糖仪、小型按摩 器销售非常火爆。据医械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蓝皮书(2020)》,2019 年我国家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 1,189 亿元。2019 年保健品及家用医疗器械的线 上渗透率约 33.27%。我们预计家用医疗器械和保健品市场 2025 年市场规模达 8,015 亿人民币,4 年的 CAGR 增速为 15.8%农村创业前期怎么做的,其中线上家用器械和保健品市场规 模为 2,805 亿人民币。

从供给端角度探讨互联网医疗的市场规模,供给端拆分为问诊市场、药品市场、 器械及保健品市场,预计 2025 年线上市场规模 4,943 亿人民币,4 年 CAGR 增速 18.9%。

互联网医疗行业包括在线零售药房、在线问诊、消费医疗健康服务等 TO C 端业 务模式,以及数字化基础设施、线上企业服务等 TO B 端业务模式。其中 B2C、 O2O 模式受益于药品及非药品线上销售渗透率提升及处方外流等趋势,市场规模 较大且盈利模式清晰;广告及数字营销业务盈利空间较大;B2B 业务为互联网医 疗公司以较重的模式切入医药供应链,毛利率极低;追溯业务虽然是数字基建的 重要环节但收入贡献微薄;本地生活属于到店消费业务,目前仍处于蓬勃发展阶 段。

专题: 互联网个人创业   喜茶加盟费   梵茶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