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加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感想

0 去试试创业网

“创新创业大赛这种聚合与比拼,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力量积蓄,创新创业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吴岩认为,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敢闯会创的可贵素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为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了新平台,为世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青年学子投身革命老区助力乡村振兴,就是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为老区带来更多的光和热,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南昌大学“珍蚌珍美”团队负责人邹青青说。

从第三届大赛开始,组委会从参赛学生中招募百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启“红旅”活动,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向乡村、革命老区,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创业温度——今年全国共有2586所院校的40万个创新创业团队、181万名大学生扎根革命老区、城乡社区创新创业,共对接农户105万户、企业2.1万多家,签订合作协议3万余项。

目前,超过1000所高校的139万名大学生参与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约34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了总计超过58亿元的资助。

对互联网加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感想

连续举办7届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锻造出一支又一支敢闯会创的青年生力军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创业,也撬动起深入高等教育肌理的教育改革——3万余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相继开设、3.5万余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相继建立、200所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相继建设。

据统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7年来,累计有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许多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在大赛集中亮相,项目成长持续带动新经济发展,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有8.5万个企业为开展项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73万个,上下游的联动间接就业460多万人,为大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大平台。

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幕。“大赛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支创新创业的最有生命力、最有活力的新锐大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在赛事期间举办的“慧秀中外”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展厅门檐上印着的这8个字,洋溢着“双创”学子们面对未来的豪气。

吴岩介绍,今年共有2586所院校的40万个创新创业团队、181万名大学生参加活动,对接农户105万户、企业2.1万多家,签订合作协议3万余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2017年第三届大赛、百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走进陕西延安,“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正式开启。青年学子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创业温度。经过5年的实践,累计450余万大学生走进井冈山、古田、延安、西柏坡等地,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

南昌大学“珍蚌珍美”团队通过“鱼减蚌加”生态治水模式,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同时推动产业发展;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彩云本草”团队带领乌蒙山区老百姓种植千亩中药材,帮助当地农户增收……

多年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不少项目涵盖学科交叉和跨行业创新,体现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轮工业革命重点领域的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今年大赛新增了产业赛道,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动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宋哲团队研制了我国首套卫星通信阵列参数矩阵并行测量仪,真正做到测得了、测得快、测得起。“创新创业大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感受到创业的艰辛,对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坚定了求学报国的决心。”宋哲说。

7年来,以大赛为抓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累计3万多门,建立3.5万余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200所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目前,超过1000所高校的139万名大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约34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了总计超过58亿元的资助,内容覆盖全部学科门类。

浙江大学教授吴晓波从去年起担任大赛的点评嘉宾,“展现原始创新驱动的创业越来越多,新兴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越来越多,带动了高等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革新。”吴晓波说。

据了解,今年大赛新设“本科生创意组”,并设置单独的晋级通道,保障在校大学生深度参赛。同时增加了“参赛人员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限制,让更多青年学生有展示机会。

10月13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将在南昌大学拉开帷幕。自2015年举办以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了2533万名学子、603万个团队项目参赛,日益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梭动力”团队研发的“北航4号”飞行器,实现了固液动力飞行器高空高速有控长时飞行;东北大学“管道侦察兵”团队研发的新型深海管道全息内检测机器人,为我国深海管道安全运输保驾护航……这些成果,都来自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期间,令团队成员们感到欣慰是,木沙艾力家的小娃娃兴冲冲地跟他们说:“我以后也要考石河子大学的农学院,成为像你们这样的‘新农人’。”那一刻,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

该团队从最初的潜心研发、物资捐赠到干部援助、人才培养,再到如今的产业帮扶、深度协作,扶贫协作的模式不断升级,团队持续进行精准帮扶。棉花产业扶贫项目成为引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广大群众脱贫增收“棉棉”不绝的力量。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项目在新疆棉区的推广已有了实质性进展,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82.97万亩。在团队的技术指导与帮扶下,棉农们对脱贫的信念更高涨了,脱贫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更多的贫困户有了产业发展收益。

“那时候,当地一位棉户问我为什么要来自己的棉花地。我当时非常困惑,后来通过交谈才知道,每次去棉花地里采土取样,会对还未长成的棉花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近些年来,不断有企业、志愿团队等人来调查,并承诺会给棉户们技术指导,可是这些人走了就再没回来过。”王汇涵说,“再苦再累,我们也一定要完成这个项目,这不仅是履行对他人的承诺,更是自己的使命所在。”

实际工作远比他们想的要更加艰难,棉花吐絮时,外壳会变得无比坚硬。尽管已经做好了防护,但还是无可避免地会被划伤。2020年的暑假,团队成员王汇涵突发高烧,陈翔宇也中暑晕倒,那一刻他们萌生了想要放弃的念头。可当团队成员王汇涵回忆起第一次去五十一团时的场景时,便立即打消了放弃的念头。

“虽然遇到了很多质疑,但我们并没有气馁,我们挨家挨户去介绍我们的技术,相信总有人愿意尝试一次。”陈翔宇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里职工木沙艾力同意了我们的提议。当他点头的那一刻,我感觉所有的苦都不算什么。”

在项目方案实施初期,当地棉户存在一些固有观念,认为团队里的成员都是群“小娃娃”,不敢把一家人的温饱来源交给他们,所以并没有人愿意接受他们的方案。

“我们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万事开头难嘛,每个人都做好了吃苦的准备。”谈及此事如何帮助农村父母创业,团队成员杨秘笑着说,“但我们都坚信,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项目开展初期,困难重重。初到五十一团时,团队成员夜晚只能到20公里以外的小镇上休息,第二天早晨再返回棉花地。当地没有饭店,常常是买几块馕饼,就着凉水凑合一顿饭。

陈翔宇说,“我是兵团三代,对这里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父辈们已经‘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也想要为兵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翔宇是“天山云海团队”的负责人。2015年,他来到漫漫黄沙、热浪灼人的五十一团,看到眼前的场景他曾想过离开,但当他看到连队棉田里杂草丛生、虫害泛滥时,他决心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家乡的棉花种植业发展寻找一条致富之路。

“我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我全部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农业梦。”团队指导老师吕新深深眷恋着“天山南北互联网加创业大赛重复,千里沃土”的新疆大地,他怀着对这片美丽富饶土地的赤忱与热爱,无怨无悔地投身于智慧农业研究中。为了促进家乡的发展,他致力于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农业发展,祈望实现用科研成果书写绿洲的奇迹。

“天山云海团队”致力于推广棉花精准管理技术和装备,针对棉花管理水平低、质量把控弱等植棉问题,为农户提供棉花从播种到收获一体化精准管理的技术服务,实现规模化棉花精准生产,为棉农增产致富。

10月13日至1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南昌大学举行,我校农学院教授吕新等指导的“天山云海—棉花生产智慧精准管理技术服务团队” 斩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金奖。

专题: 小吃加盟   火锅加盟   麻辣烫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