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创新创业故事会

0 去试试创业网

医疗本身是牵扯国本的重大问题,也是与多数人息息相关的行业。在当下中国“以看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微医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探索,也是整个行业的经验和希望。

近年来,受技术提升、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及政府利好政策所带动,医疗服务行业数字化进程加速,医疗服务的数字迁移率预期将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而大幅上涨。2018年的26号文是行业的里程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优化现有医疗服务,“做优存量”;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做大增量”;由此给了互联网医院生存发展的空间。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医院已超1100家。

同时,在数字后面,是无数个有迫切医疗需求的个体。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近4亿,其中包括糖尿病患者1.2亿、高血压患者2.7亿,冠心病患者1100万,脑卒中患者约1300万。

互联网医疗创新创业故事会

相比医药电商,微医走的是一条相对艰苦的路。数字医疗面对的是强监管、严肃医疗服务的复杂性和传统利益格局固化等问题。这也意味着,迈过较高门槛后,微医控股作为先发企业优势明显。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蓝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2019年数字医疗服务市场的市场规模为232亿元选择创业项目注意事项,到2030年预计达73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0%。

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在2018年和2019年的研发投入,分别是2.38亿元、3.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3.4% 和71.3%。即使在2020年收入增长262%的情况下,研发投入(3.44亿元)占比依然超过18.8%,这高于很多同行。

显然,微医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靠创新驱动,多年来的建设和投入,不仅为微医自身构筑了护城河,也为行业带来了一系列创新性突破。可以说,微医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物联等领域投入的研发创新,扩大了数字医疗服务平台的覆盖范围,也为医疗价值链各方提供了有效的赋能。

此外,在微医控股所提供的数字医疗服务中,开始尝试与当地医保和商保的高度融合,一方面增强用户粘性,另一方面降低获客和规模化复制的成本,形成了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支付体系,这被认为是微医控股未来高质量增长的另一动力所在。

其中,非常难得的一点是,微医控股旗下27家互联网医院中,已有17家拿到医保定点,稳居行业第一,这意味着微医控股真正意义上突破医保门槛,而非停留在支付环节的简单技术连接。因为医保资格需同时满足平台合规、医生合规、医疗质量三方面要求,难度非常大,是行业主管部门对其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支撑能力的双重认可。

跟上述三大玩家都不同,微医控股则是“心无杂念”,专注于数字医疗服务。它以互联网医院作为切入点,通过深度直连医院、医生和基层医疗机构,试图解决中国医疗行业痛点: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对大量高速增长的慢病患者缺乏长期主动的管理,支付方式单一等。

相比之下,平安好医生背靠平安集团,没有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电商基因优势。它的业务逻辑是,通过平安系公司“输血”,同时进行线上流量运营。目前,平安好医生的医药电商收入占比也高达54%,剩余基本来自线上医疗和消费性医疗。

阿里健康2021财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总营收为71.62亿元,其中医药自营收入占总营收的84.2%,再加上医药平台的12.9%。这也意味着,医药电商占据阿里健康总营收的97.1%。

财报显示,2020年京东健康的医药及健康产品销售收入167.7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超过86%,市场、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仅为26.09亿元。京东健康称,其零售药房业务有超过2000万种商品(SKU),平台有超过1.2万家第三方商家入驻。

虽然都顶着“互联网医疗”的帽子,但微医和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有本质的不同。其实,如果再深入一步,在互联网医疗内部,还可以细分为至少两条赛道:数字医疗与医药电商。

值得一提的是,微医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WVR)申请上市,IPO完成后将成为中国医疗及医药行业第一家以WVR申请上市的公司。根据香港联交所规定,要使用不同投票权架构上市,除了财务上的要求,还必须要有业务高增长的纪录并有可持续的轨迹,而且要符合创新产业公司的定义。此前小米、美团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上市。

注册用户数方面,2018年到2020年,微医控股从1.24亿发展到2.22亿,MPU(月度付费用户)达到2540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这些财务数据背后,是微医控股闭环后高效运营和快速复制的各项业务。据招股书显示,微医已在全国落地27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7家获得了医保资质),连接7800余家医院,平台执业医生超27万(其中86%为主治及以上级别),覆盖了中国95%以上的三甲医院。2018年至2020年,累计提供数字医疗问诊量超过4000万次。

在毛利润方面,微医控股近三年分别是0.76亿元、1.18亿元和4.97亿元,毛利率分別为29.9%、 23.3%及27.2%,与其他玩家基本类似。

弄懂了微医控股做什么之后,我们来看看它的成色如何?从营收上来,微医控股这几年发展迅猛。招股书显示,2018年到2020年的三年间,微医控股收入分别为2.55亿元、5.06亿元及18.3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8%。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相比,虽然营收上有差距,但同期增幅超过前者,显示出了非常好的成长性。

总的来看,微医控股的业务逻辑,是通过数字化的平台,为个人提供更加便捷、有效、可负担的医疗服务,最终达到健康维护的目标,同时为行业提效,为支付方控费,增进整体福利。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是主要的决策人,也就是“先有医、再有药”。

据了解,疫情期间,微医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通医保支付,高峰时承担了武汉40.8万慢病重症患者97%的复诊购药需求。截至2020年底,微医的数字慢病管理服务会员累计超过14.5万名,每位会员带来的年均收入约为3600元;单单从企业客户来看,健康管理服务覆盖200多家企业客户、超过1900万名会员。

微医控股的另一块业务是健康维护服务,建立了会员式的服务模式,以提供数字慢病管理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满足用户的长期医疗健康需求。

所谓医疗服务,就是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服务。用户可主要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和数字化健康终端,获取综合、诊疗服务,并获取无缝的医疗健康体验。医疗服务主要包括预约、线下首诊、病历获取、复诊、电子处方、处方配药和结算(医保+商保)医疗费用。

微医控股的两大核心业务是医疗服务与健康维护服务。其中,2020年医疗服务收入7.06亿元,占比38.6%,健康维护服务收入11.25亿元,占比61.4%。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次申请上市的微医控股,只是从微医分拆出来的数字医疗服务板块。除此之外,微医还有保险经纪、医药交易平台、 医学教育、视频技术及非数字医疗服务领域的的股权投资等业务布局。

要弄懂微医控股,首先要回答它到底是做什么的?根据招股书显示,微医控股主要聚焦互联网+医疗健康,通过互联网医院,提供覆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与此同时,微医控股还建立了多种独特的服务交付渠道。

此前,微医被多次传出准备上市,现在“靴子”终于落地。近日,微医旗下数字医疗板块微医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医控股”)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向资本市场迈出关键一步。深耕互联网医疗十年后,到底到它的成色几何?手里还有哪些牌呢?

在随后的2年间,微医推出中国首个市级慢病管理服务,打通了医保支付,并在天津搭建了由互联网医院牵头全市所有基层医院的紧密型医联体,提供包括数字慢病管理服务在内的数字医疗服务。

2010年,微医前身挂号网在上海起步,为医院提供预约挂号、电子病历等就医流程优化服务;2015年,正式更名为微医,同年创办了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2018年,微医推出了“流动医院”,并建立微医泰山慢病互联网医院。

曾经参加过当地人社局组织的创业行动(每个人代表一个创业团队,2、30个人组成一个班级),几年后,我所在班级的同学,十之八九都折戟沉沙了。可见,创业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做的事。

然而,结局却是与很多创业故事一样的狗血:有“难”可以同当,面对即将到来的成功,大家却上演了一场难看的电视剧。于是,再次“劳燕分飞”。带头大哥蛮有志气,当即招聘了4名销售,有几个还是“海龟”,但几个月之后,新销售团队还是全部辞职了。

虽然一时失败,上天还是比较眷顾这几个傻子。2016年,一个与某医学科研所合作的机会来了。在投标成功后,开始研发,我们的带头人从中嗅到其商业前景:一个专科信息化的产品,与目前医院院内HIS系统是完全的差异化,应该大有可为。于是重振旗鼓,3个人再次踏上征程。研发的过程是艰难的。因为不懂技术,我们也犯了很多创业团队犯过的错:一个技术部的负责人没有能力研发出能够交付出去的产品,导致项目拖延了半年。然后在某三甲医院试用、部署,不断改进;研发相关链的其它产品。一路走过来,终于将项目做进了西南地区知名的五个三甲教学医院,并深得临床科室主任的赞誉。

也曾拒绝了某知名投资团队的投资意愿,因为投资人希望我们将创业模式改为类似“春雨医生”的模式,我们以沉默谢绝了。可见国内的创投圈是多么肤浅,可见我们当年是多么狂妄自大。现在想来,还是比较后悔。

写下这些文字,只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吧。多年以后,当我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还能看到那个拿着3千块钱工资还在西南几个省不停奔波,凌晨两点还在处理种种工作的曾经的我。

如前所述,这个行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太深了。所以,在经济下行阶段,如果国家能通过种种政策激励互联网+医疗这一行业真正腾飞,一方面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切实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那就是这个行业最好的景象了!

(4) 其实,互联网+医疗所需要的土壤之一:国民的健康意识已经具备了,君不见诸多老头老太太跟着所谓的“健康管理公司”,听讲座、领鸡蛋大米、领羊奶、花几千上万买一些“垃圾”回家。

(3) 大数据分析已应用在很多行业了,电商、线上教育等。大数据辅助诊疗、临床决策支持,这些都在行业中“喊话”很久了,见于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PPT中,但落地的有多少呢?

尊重医生的价值,才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医生多点执业难以执行,“医生集团”难以形成燎原之势,其中有太多难言之隐。如果能在互联网+医疗的创业中,真正改变这一现状,善莫大焉!

(1) 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比达95%的一级医疗服务机构(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现时在互联网+医疗中还看不到其发挥巨大的力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其将与互联网医疗相互融合促进发展,特别是家庭医生作为线上线下融合的纽带,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无限接近诊疗”就是做TB的生意,就是为医院服务(不仅IT技术的服务,还包括线下的其它种种服务),就是做诊疗+IT的连接,就是为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这里面可细分的也有不少。比如为医院提供整理数据的服务;提供专科信息化服务;提供院内HIS系统建设;等等。

从官方层面或者互联网+医疗创业企业BP上,大都标榜着本行业致力于“发挥IT、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优势,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其实,正如我在“行业背景”中所言,互联网+医疗创业的失败,大都仍然在于没有解决“利益”的问题:没有解决自身商业价值链的利益问题,没有带来持续的流量,没有自身的“造血”机制,从而没有为自己谋得生存的条件,很多时候,“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是做了公益事业而已。

除了政策的原因,现在看来“烧钱换流量”的模式并不适合于医疗,这种模式只适合于通识性“千人一而”的业务,而医疗毕竟是专业性个体属性非常强的行业。

每一阶段,以“轻问诊”、“网上挂号”模式为代表的轻应用。《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基于手机端的远程诊疗被官方持限制态度,众多企业纷纷离开赛道,报载仅2017年就有上千家互联网医疗企业被注销。时至今日,“轻问诊”的代表春雨医生,已日渐衰落,并布局海外导医。“网上挂号”的众多企业只是做了医院HIS系统的附属而已,并没有走出自己的道路。

第四个特点:医疗行业是非常强调学术、科研的。一个专业一个省级地区通常有两、三个学术带头人,在他们的身后,分别都有一批学术、业务关系紧密的兄弟科室。所以,这个行业的地域性是比较强的。更重要的是,每个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必须贴身、长久地服务,才能换来项目的成熟、成功。这就意味着,没有一个厂家能够象零售、社交、电商那样通吃全国市场,每个区域都有当地的“山头”。

第三个特点:如果是做TB的生意。你必须有这个心理预期:沟通慢、合作周期长、回款时间慢(如果是三甲医院,表现得就更加缓慢)。与你打交道的医疗从业者,都是“大忙人”(二级医院稍好)。比如三甲教学医院的科室主任,他们得坐门诊、做手术、搞管理、做科研,还是带研究生、去医学院教书,还得全国各地到处飞去出席各种学术会议。所以,身处这个非常传统的行业,每次沟通问题,你得约主任的时间,登门拜访,每次见面之前等待一、两个小时,都是常见的。

特别是一些慢病患者,只要他们认定了某位医生,就会跟着这位医生去看他的门诊。这时候,名医效应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当患者还没有自己心智中认定的那位医生时,他们就会去当地的甚至国内知名的三甲医院。北上广及沿海地区的患者在前者就表现得比较突出,即“认佛不认庙”,而中西部的患者就主要表现在后者,即“认庙不认佛”。

第二个特点:如果是做TC的生意,一旦与医生产生关系,粘性强、依从性强。因为医疗服务不象餐饮服务那样,千人一面而是“千人千面”,标准化水平低(关于“医疗服务”的讨论,又是一个另蛮大的话题,可以讲很多了)。所以,互联网+医疗的受众绝不会象某些电商那样,哪个平台给的折扣大就去哪个平台买,大量地烧钱只会换来一时的流量。

第一个特点:传统的医疗行业对待IT技术非常保守。因为行业的特殊性(人命关天),所以这个行业对新的IT技术持比较保守、谨慎的态度。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新技术对这个行业的改变,常常又是革命性的。

虽然是三个东东,但他们都有一个属性:给医疗插上IT技术的翅膀。请注意这个从属关系:IT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并不会象马云说的那样,“机器人”代替医者的地位。

第三个名词:医疗信息化。这个名词就比较狭窄了。它主要是使用物联网技术,对医院管理系统进行提升。比如专科医疗信息化系统,可以助力医院建设数字化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它一般不包括院内的HIS系统,因为HIS系统已发展十多年,在投资人眼里已没有新意了。

第二个名词:互联网+医疗。就个名词就比较宽泛了,就是大家全面使用互联网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等,从医疗保险、众筹、大数据病理分析、随访等方面,对医疗行业进行全方面的改造。其信息载体也不再仅限于智能手机,还有平板电脑、PC等等。

第一个名词:移动医疗。这是较早期时候的事了。意味着大家主要使用移动网络技术(即智能手机)改变传统的医疗行为。比如医患之间的轻问诊,医生使用的集电子词典、时时推送的会务消息等于一体的APP等,当年都是层出不穷了。

(4)技术背景,这里不过多阐述了。近几年4G(5G)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可谓风起云涌,但其真正应用于传统的医疗行业,还是少之又少(只是在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的BP上,看到太多了)。

(3)病患背景。这里不仅指患者,还包括亚健康人群,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包括高危人群)就有4亿之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总之,这个市场据说上万亿,而且人们对医疗健康的意识不断提升,前景貌似很美好。

如何尊重?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就只有用市场的力量,用经济的手段凸现这一价值方向。而不是用“为社会付出、为国家贡献”这一类说辞去支配医者的行动。

单说医疗服务这块,插手这个产业链的“演员”,太多了。卫健委、医保局、各级医疗服务机构、各生产厂家、各级经销(配送)商、病患、有的地区还有药交所、有的地区还有国企在其中扮演某些角色、等等。从80年代开始,上述角色就不停地表演各种节目,互相博弈、互相争斗、不亦乐乎,似乎永不落幕。那么,我们从局外人的角度,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节目”中最大的主角,应该是医者,只有尊重医者的价值,才能让这个产业链(服务链)产生更大的价值,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尊重医生的价值。医改才有可能成功。

换言之,这个行业的创业,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医改相关。创业公司们的行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医改的成功(医改若成功了,也很可能与创业公司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医改若在某些层面失败,那创业者们会在相应的层面百分百的失败。

第二, 迄今为止,这个行业至少已经烧光了10亿以上人民币,却仍是一地鸡毛。所以,读者诸君不要轻视这中间的教训。它也可以为后来者,甚至为其它行业提供一些经验。这也是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初衷之一。

自己的故事不足为人道,因为这几年见过太多医疗信息化创业的故事,也曾经热衷于拜读这方面的文章或书籍(现在看来,很多文章都是屁话),所以,我还是讲讲,我理解的医疗信息化创业的那些粗浅的常识吧。

听说世人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先知先觉,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思维上的降维打击”,没有做事之前就能预判到前路有哪些坑;第二种人是吃一堑长一智,吃亏之后马上纠正;第三种人最傻,吃了亏也不长记忆,反复犯错,所以自己最后输得一干二净。

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我的原则是一定要有底线。比如在医疗数据行业,数据安全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在我们公司,绝对不可以在任何意义上泄露客户的数据。如果拿客户的数据去做任何程度的变现,这就是触及到了商业底线。

张少典:我平时有坚持运动的惯,特别喜欢球类运动。我大学的时候,就是系足球队和系乒乓球队的。现在比较多的运动是打羽毛球,每周都会坚持。

既然行业现状是这样子,它就一定有其合理性。最开始,我们做产品也去追求高大上,后来完成了这一转变,我也被投资人说:变得“接地气”,当然也有人说我“油腻”(笑)。

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如果进入到互联网行业,可能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很快。但进入医疗这样很重、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行业,就不要去比较或者不愿接受。要改变自己,而不是试图去评判行业怎么是这个样子。

张少典:年轻、高学历等等,在我看来,只是特征,不能是禁锢。所以一定要放下这些,任何在你看来不对的或者不是你想象的东西,都一定要绝对开放的打开自己的大脑,认知到它的合理性,并接受它。

尽管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单,但这样的创业故事毕竟才持续了四年。张少典把下一步的远景放在了十年之后,他对健康界说:“我也有一个小目标,就是创业十年的时候通过我们的产品和工作,减少医疗差错,帮助医生和医院做更好的决策,帮助1亿个人,守护他们的生命。”

同时,医院还有一个主要驱动力就是节省成本实现控费。而随着医保支付体系改革,以及DRG的推行,医院的精细化管控要求也会越来越多。“所以,你会发现院长也好主任也好,选择产品时高精尖的技术并不是第一位的,他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医院符合政府和政策的要求,解决实际的运营管理问题,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或者是能够在学科建设上、专科影响力提升上获得更多的成效。”张少典说,他自己必须先要有这样一种客户思维。

“我们为医院提供服务,需要从院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搞技术的人喜欢追求某些方面的极致能力,容易陷在里面,但人工智能系统准确率是99.8%还是99.9%,对一个院长来说有多大意义呢?”张少典认为,顶尖医院看重学科建设,注重名望和影响力,而更多三甲医院希望紧跟国家政策。因此,政策依然是三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驱动力和抓手。

基于这样的宏观视野,张少典面向客户的时候,也惯于从更高的层面进行思考。“四年下来,能够进入诸多三甲医院占据一席之地,我们靠的是产品、服务、售后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我们都少有短板。”张少典坦言:自己是技术出身,会从客户角度考虑,比如会站在医院院长的层面来想问题。

人类通过不断寻求新工具,实现更加高端的劳动方式来提升生产力,而生产力改变,从而又会影响生产关系乃至行业中的方方面面。张少典说,森亿智能和自己正在参与到医疗行业的这一宏大变革当中。

在张少典看来,AI无非就是一种高级版本的信息化。“提升增效,渗透在行业的各个环节,不管是医疗服务,还是医疗器械、制药等,包括流通、配送等环节当中,人工智能都可以发挥作用。”

在现代医学略显无措的情况下,技术的能力获得了施展的空间。据张少典介绍,森亿智能开发的AI诊疗系统,可以通过医生诊治后记录的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等数据,实时分析患者健康状态,从中判断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每一千位患者中的30位高危患者,系统可以提前识别其中的20人,疾病漏诊率下降了76%。”

以森亿智能开发的一款辅诊系统产品为例,从流行病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每1000位住院患者中大约有30人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医生、护士通过医学知识与专业经验,能将其中的4到5例高发病率患者提前识别,并采取措施管控。

张少典由此萌芽的创业初心已久,他认为,“所谓最优化每一个医疗决策,就是希望让技术和数据的力量,帮助医护人员能够做出更精准的判断,避免这种潜在的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

“我的系主任在一页课件上写道:2010年美国有25万人死于医疗差错,这个数字大于因为战争、交通事故、吸毒以及自杀导致死亡的人数之和,是美国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仅次于心脏疾病和癌症。”

做AI医疗,需要一家一家地打开医院的门。然而由于信息孤岛等众多原因,要想打开医院的门,并非易事。张少典说,森亿智能曾试图与国内某三甲医院合作,前后历经三任销售,耗时27个月,才最终与该医院签约。

“名校也好,海归也好,创业中必须要坦诚去面对现实环境。你学历再高,可就是搞不定医疗行业里面的这些客户,没法说服院长和主任(用你的产品),只有去面对。”张少典说美宜佳便利店加盟费多少,“那就改变自己,我要借助行业的力量,借助既有的资源,或者说我的产品目前不被接受,那么我就改变我们的产品,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

对年轻的张少典而言,创业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他向健康界坦言,一路走来,犯过错,困难颇多。但最终艰难得以突破,错误内化为经验,本人也在不断突破自我。在一次活动中,一位熟识的投资人笑着调侃他:“你是AI公司创始人中变化最‘油腻’的一位。”对此,张少典欣然接受。

向最难的事情发起挑战,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学生时代得的“回馈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使命感。“不管去了哪个领域,最后都会非常迫切地想成为这个社会的骨干力量,这是非常内在的东西。”张少典说,学生时代的经历赋予了自己一种强大的自驱力。

“在早期投资中,最能打动我们的其实是团队。因为在AI医疗领域,既懂医疗又懂AI技术的团队和创始人是非常罕见的,而他们两者兼具。”翟佳称。

张少典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ACM试点班。曾经有媒体称,交大ACM班和清华姚班系统地把每一届学生中最顶尖的一部分,引导到计算机科学的路径上来。求学于此的这些天之骄子,不仅产生了学术上的领军人物,也不乏投身于创业大潮的勇者。

仅用了三年时间,森亿智能便完成了多轮融资,得到红杉资本、腾讯、国药资本等投资机构的青睐。从严谨求真的博士生,到400多人创业团队的CEO,张少典再次面对健康界讲述了自己投身大健康领域的创业故事。

一年后的2016年4月,张少典毕业回国。结合所学的专业医学和计算机交叉领域,他和其他三位联合创始人创立了森亿智能,并担任森亿智能CEO。他希望借助大数据和AI手段,解决医疗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治疗方案。

张少典第一次被媒体采访的经历,是五年前面对健康界。彼时女人摆摊做什么小生意最火,他还在读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博士,主攻医学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方向。

专题: 康威加盟   歌颂互联网创业   品牌橱柜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