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大爷的小生意生活

0 去试试创业网

大叔购买了很多蒸粑的笼子,一个笼子一次能蒸15个米粑左右,最忙的时候,他一次将15个笼子叠在一起蒸米粑,一次就能蒸200多个米粑,不一会儿蒸熟后,收入就有100多元。别人说他蒸的不是米粑,而是叠起一叠叠高高的钞票。

两个米粑合在一起称为一对,大叔的妻子将每个米粑点上小红花。大叔和妻子两个人做米粑,分工明确,一人制作,一人打包。虽然很辛苦,但还是很开心,方便了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做他这一行,几乎没有人赊账的,多好!

乡村大爷的小生意生活

“干我这一行,有时忙得晚上没时间睡觉,有时闲得白天都没有活干。”大叔说,遇到特别好的日子,购买米粑的人需要提前向他预订,不然的话,他根本不知道要做多少,因为办喜事大学生怎样在农村创业,需要米粑的个数特别多,最低是数百个、上千个,遇到大户人家,甚至要数千个米粑才够,所以,随时来就有货的情况不多。

当然,大叔说的日子好与坏,并非指天气的好坏,不是晴天和雨天,也不是刮风或下雪,日子的好坏在他们的心里。通常情况下,大叔是拿历书来看一看,然后就能分析出来所谓的好日子和差日子。因此,每个月的月初或月末,他都会看一看历书,预料一下近期生意的好与不好。

如今,大叔总结出他生意好与坏的原因,只要日子好,生意便不会差,特好的日子,办喜事的人家就多,他的生意就多,一般的日子,办喜事的人家略少,他的生意便要清淡一些,如果是特别差的日子,他的生意几乎没有。

原来,开张后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在购买米粑吃的同时,你传我、我传他,一传十、十传百,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大叔开了米粑店,渐渐有人办喜事时来这里买米粑。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有多户人家办喜事,他和妻子一天制作了数千对米粑,一对米粑是两个,收入数千元。

十多年前,大叔来到县城,在公路边租了一间平房的店面,购买了相关设备,做起了米粑的生意。还别说,由于做这种传统生意的人很少,开张后,生意特别红火,每天来买米粑吃的人不少,可是,一段时间过去后,前来买米粑的人越来越少,生意一下子清淡了下来,就在他不准备再做的时候,生意突然又红火了起来。

正是有了村民们的这种“麻烦”心理,于是,大叔便有了生存的空间。不过,平时,人们将米粑当饭来吃的情况不多,只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想“改改胃口”,话说回来,大叔仅靠过年、过节做米粑,那自然是无法将生意撑起来的。近些年,当地人办红白喜事吃米粑,送米粑,用米粑打发客人,回箩(即给客人回赠礼品)等。

大爷做的生意是制作米粑,米粑是当地的传统美食,虽然农村很多人都会做这一行,但真正将其当作生意来做的人并不多。过去,每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做米粑,如今,过年的时候做米粑的村民也已经不多了,大家都嫌其制作过程繁琐,操作起来麻烦。

有人说,做生意除了需要有经商头脑外,还得靠天时地利,一帆风顺,才能财源滚滚,然而,在安徽皖西南山区有一位大叔,他做传统生意很多年,不讲究地理位置,也不怕刮风下雨,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收入2000元以上,他说,他没有生意秘诀,不过,生意的好坏关键在于一件事。

大爷不停地抽着闷烟,哪怕是自己一无所有,还要想着帮衬他人,这样的大爷或许就是好人、善人吧,友友们,您说呢?愿善良的大爷、善良的顾客小生意越做越红火!

大爷说,他这一生虽说没传宗接代,但村民们、左邻右舍经常帮衬自己,自打赶集卖轮胎,邻居们经常将午饭做好,见大爷开门回家,就将家常饭端给大爷。“卖轮胎,确实想有个零花钱,咱不能为了多些收入就乱要价,毕竟是旧的,能卖上几个钱就知足,买轮胎的顾客都是岁数大的老人,攒个钱不容易,我有个收入,顾客少花几块钱,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图中对面卖旱烟丝的摊主(戴帽子、戴墨镜之人),看到一筹莫展的大爷直到中午还未开张,便挑选了一个旧轮胎,没问卖价塞给了大爷50元钱,大爷没带零钱,正要去其他摊位倒换,被卖烟丝的大爷阻止说:“老哥哥,你卖的本就不贵,年前我从北边那个摊位买了一个,花的也是50块钱,你这个比他的还新不少呢,我姐嫁到了你们村,曾经提起过你,夸你是个大孝子,为了父母、兄妹始终没结婚,轮胎我正好需要,给你的钱也不多,做买卖别着急,慢慢来,等路人们都知道这里有卖轮胎的,并且价钱比他人便宜,总有一天小生意做的会越来越好。”“大兄弟,伺候父母是我该做的,我也没你夸得那么好,这个轮胎是妹夫给我的,没有本钱,你给得太多了。”大爷说到。“不多不多,人活一世,都有遇到坎的时候,互相帮衬,会越来越好的。”

大爷说,妹夫开了一个修理部,常年修电动车、自行车等等,为了给大爷增加些收入,就将旧的轮胎送给大爷,拿到集市上卖零花钱,其他摊位卖价在35元到60元之间,大爷为了招揽生意,每个轮胎要价35元,30元卖。

大爷说,母亲在60多岁就去世了,父亲5年后也去了那个地方,父母的离去,对大爷打击不小,村民们说两位老人的去世,给大爷减去了所有的负担,而大爷说早已惯每天伺候在父母身旁,有父母在家就有温暖,现如今,家中只剩自己,心里总是空唠唠的。

大爷说,父母为了给自己娶妻生子,曾想过让妹妹换亲,可对方男孩多多少少都有残疾,大爷为了不影响妹妹以后的幸福婚姻,直接拒绝了父母的想法,2年后,两个妹妹同一年嫁到了邻村。哥哥和妹妹婚后不久,母亲的病愈发严重,为了不耽误兄妹们的家庭,大爷独自担负起照顾父母的重任。用大爷的话来说:“兄妹们出钱,我出力,说来说去还是我亏欠了父母、亏欠了兄妹。”

大爷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母亲多病,父亲右腿行动不便,哥哥到了恋爱年龄,一家人倾其所有的为哥哥盖好了两间房子,娶回家邻村的一位姑娘,而大爷因天生患有眼疾,加之家境贫困,没有一个媒婆愿意帮忙牵线。

老人今年72岁,大爷说今天是第三次来此摆摊儿卖旧轮胎,或许因为是新增的摊位,直到11点钟还未开张。图中容易看得出,老人右眼始终紧闭着。大爷说,自己出生的那天起,右眼就看不到东西,也正是因此至今光棍儿,无儿无女。

三月悄然而至,春天的暖意底气十足,温暖的阳光照射在乡村大集市的每个角落,市场上的老人们、简单的摊位、穿梭的车子、熟悉的乡音、淳朴的面孔,满满的人间烟火气。集市最东侧旧货市场路旁,新增了一个卖旧轮胎的摊位,老人正在和临近摊主聊天。

许大爷的孩子们现在都离开了小山村,家里平时就是他们老两口,他说现在住在山沟里种着2亩薄田和养蜜蜂,纯粹就是为了老有所乐,或者叫活动身体,所以自家上等的“血蜜”也不会卖高价钱,你们第一次来买‘血蜜’就要多照顾一下,再给你们退上50元钱!大家自然是不好意思沾老人家的光,可是大爷有点生气,最后只好又收下了大爷1瓶蜂蜜,算是有了个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大爷说他家的“血蜜”和普通蜂蜜现在价格都一样,20元1斤,一大桶是5斤装,小瓶是2斤装。W老师的父亲很喜欢喝蜂蜜,随后他便给老人买了10斤,摄影师也买了5斤。许大爷听说是孝敬老人的提出按18元1斤给我们结算,由于没有零钱,最后又特意给我们送上了1小瓶2斤蜂蜜。

许大爷说一年下来“血蜜”有一多半大约就是3000来斤,其它的就是普通的“枣花蜜”“槐花蜜”和“百花蜜”,这些蜜都是有时间段的,要按照花期进行采集。“我养蜜蜂40多年,当地人都知道这些年经常有城里来的游客,他们吃过我家的蜜都觉得很好,特别是有了这‘血参蜜’后,回头客很多,几十年来我从不外销,就是坐在家里闭门等客只做上门生意,方圆几十里几乎没有第二家养蜂人,我家的‘血蜜’便是独家货农村创业短视频制作资讯,销售足不出户就完了,就说这两年受YQ影响来的人少了些,可是老客户们都赶在了安全期集中购买,特别是到了腊月里很多人都会来买蜜,今年的蜂蜜现在只剩下200多斤了,年轻人把它当做孝敬老人走亲访友的礼品了,今天给客户准备的60斤,就是一个小老板给员工发的。”

许大爷家里最多的时候养有100多箱蜜蜂,近几年只维持在60多箱,他养蜜蜂采取的办法是不离家门,蜜蜂的箱子都集中放在地坑院子的上边,山区里一年大多数时间都有花开,特别是这上千亩的丹参地给蜜蜂们提供了大量的蜜源,一年下来基本上都能产到5000斤蜂蜜,按照当地普通蜜的价格20元1斤,年收入有10多万元。奶奶把我们带到储存蜂蜜的窑洞里让我们参观。

吃过大爷的“血蜜”,他继续给做介绍,他说之所有叫做“血蜜”其实就是“血参蜜”的简称,“血参”的学名叫“丹参”,当地人喜欢用它的颜色来起名字,这便有了“血参”的称呼,‘血蜜’也就应运而生,其实它是一味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扩展血管的作用,20年前当地农村开始利用山区独特自然环境的优势,大面积种植丹参,他家地坑院子上边也都成了丹参基地,丹参开花期就成了蜜蜂们采蜜的首选地,这个季节他们家就会生产出很多丹参蜜,丹参的药用价值很高,丹参蜜也就成了抢手货,特别是很受城里游客的青睐。

“一般大家都喜欢把蜂蜜用温水冲服,主要是考虑到水温不可超过40度,否则营养成分大多就会被破坏,其实最好的吃法就是用凉馒头蘸着吃,你们可以先来尝一尝,看看这‘血参蜜’到底和普通蜂蜜有啥区别,吃过就知道。”说完,许大爷给我们递上一个凉馒头,大家分开蘸上‘血蜜’品尝起来,蜂蜜和馒头嘴嚼在一起口感凉甜,别有味道,感觉糖度要比平时市面上买到的蜂蜜甜的多。随后大爷还给我们介绍了真假蜂蜜的鉴别办法,“鉴别蜂蜜的真假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观,纯蜂蜜里边有气泡,然后用勺子舀出来会拉出长长的丝状,假蜂蜜会很快断开,表面没有气泡形成。”

说起“血蜜”许大爷便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我们说自己原本是农村的赤脚医生,服务山村方圆30多里这一代农民,从医算起来有50多年时间了,他看的主要是中医,赤脚医生说白了就是农村“土医生”,其实还是农民身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他半医半农,可是养蜜蜂却几乎是专业,38岁学会了养蜂,这一干就是40多年,现在年纪大了,算是老有所乐,之所以放不下养蜂主要就是自己喜欢蜜蜂,其次就是这20多年生产的“血蜜”成了抢手货,自己停不下来了。

走进了地坑院一眼便看到了正在分装蜂蜜的许大爷,看到我们进来他热情地打着招呼,“刚来呀,先到家里坐坐农村退伍兵回乡创业好不好,吃饭了没有啊?喝不喝水,稍等一会我先把给别人要的60斤‘血蜜’准备好。”阳光下院子里的长木凳上一排黄澄澄的蜂蜜应该便是传说中的“血蜜”了。

进入腊月人们开始忙碌着做过年的准备,同时也是我们这群民俗摄影人的活跃季节,大家很喜欢记录拍摄农村传统节日的风俗,常来常往的中条山区成了必去的地方,希望能拍到杀年猪,煮麻花,准备年货的场景,走进山村便私下打听消息,听村子里一位大娘说山沟里居住着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专门卖“血参蜜”,这段时间是畅销货,几乎全部都被城里人买走了,建议我们去拍拍这个事情,顺着老人的指示方向,沿沟而行便找到了这户人家。

腊月里的一天早上9点多钟,山西省平陆县中条山脚下一户地坑人家院子里,82岁的许大爷正在和老伴分装一种叫做“血蜜”的蜂蜜,2个老人家很认真的将蜂蜜包装好进行复秤,“血参蜜”是他家的“独家”产品,诚信是他们的一贯坚守,这种上门生意他们做了40多年,每年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入10多万元,是山沟里的“大名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老人家和他的“血蜜”的故事。

专题: 烧烤加盟   互联网创业必读   整脊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