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小生意有哪些

1 去试试创业网

以上我列举了改革开放前,七十年代时期社会上的个体行业。由于我是东北人,所以讲述的实际上是东北那个时代的情形。不过应该和全国其他的地方都差不多。其他的地方,特别是南方,或者由于地域之分,有一些北方没有的个体行业,但也不会多出很多。那个年代的街面上就只有这些个体户,想要更多的行当,实在是没有。

而对于裁缝来说,他连个门面房都用不着,就待在自己的家里,有个缝纫机、码边机、电熨斗就可以了。因此,裁缝的收入在那个年代里就比较高。赶上过春节,大家都添置新衣服的时候,裁缝们一下子收入个千八百的,应该不成问题。我们家当年住的那个大杂院里,第一家买电视的,就是个裁缝。

由于大家都要做衣服,所以裁缝的生意就好了。一般做件上衣,做条裤子,就要花个三块两块的。做一身衣服五六块钱。如果要做那个年代最高档的衣服——呢子大衣,要花十块钱甚至更多呢。

六七十年代的小生意有哪些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由于年年长个头,那就更不能买成衣了,不然今年买来明年就穿不得了,那多浪费啊!所以更要去裁缝那里做了,而且还要把尺码故意做得大一些,为的就是这件衣服能多穿几年。因此,现在老照片上,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往往都穿着面口袋一般肥大的衣服,显得很滑稽。

至于小人书的内容,则完全都是1921年至前,我军的革命故事。古代内容的没有,外国内容的也没有。即便如此在农村一个人怎样创业最好,这也已经比样板戏丰富多了,所以还是观者如云,小人书铺的生意一直都不错。

你选中了书了,把钱给了老板,在屋里找个地方就可以坐着看。屋子里到处是一溜一溜的桌子和板凳。来看书的当然以小孩居多,不过大小伙子也不少,大家一人捧着一本小人书,坐在那儿聚精会神地阅读,那情形也挺让人震撼的。

小人书铺当年都是在室内经营的。老板把小人书的封面撕下来高高挂起,让你选择到底读哪一本。按照书的薄厚不同,看一次有二分钱的,有三分钱的,个别还有四分五分的。

其实,开水铺一般都不用煤来烧水的,他们用的都是从木器厂搜集来的锯末、刨花之类东西。政府既然批准了他们干这一行,自然会给他们一些便利。木器厂里的这些东西就是这种情况。

左邻右舍来打水的人拎着暖瓶,互相打着招呼,到屋子里来打水。我记忆中一般都是二分钱一暖瓶。拿着这些开水回到家里,无论是吃喝还是洗涮,都会比自己烧水方便不少。

上海那边管这种地方叫做“老虎灶”,北方当然不这么叫。不过南北方的开水铺基本都是一样的。一个有着很多灶眼的大炉子,每个灶眼里都坐着一把底部凸出的特制水壶。老板坐在炉子边不紧不慢地拉着风箱。水壶“噗噗”地吐着白气。

开水铺就是烧开水、卖开水的地方。那年头夫妻都上班的双职工家庭多,同时家里的煤炉子烧水很慢,要等着炉子把水烧开,那不知要到什么时候了。所以很多人就去开水铺里买开水。

剃头的有两种,一种是走街串巷流动的。很早以前,这样的剃头匠肩上都有一副剃头挑子,挑着炉子和热水,那叫“剃头挑子一头热”。不过到了七十年代,这样的剃头挑子已经没有了,毕竟暖瓶已经普及了。所以剃头匠就是背着一个袋子,里面装着理发工具。同时,他们的手里还都拿着一种叫做“唤头”的东西,一手拿的是两条弯的却又贴在一起的钢片,另一手拿着一根铁棍。铁棍在钢片中间猛地一划,钢片就会发出“锵——”的一声清脆而又悠长的声音。听到这种声音,你就会知道,剃头的来了。

瓷器陶器要是摔裂了什么的,当时的人们也不舍得丢,要找锔碗的把它再锔上。锔碗的师傅都有金刚钻,可以在瓷器上打眼,然后打上锔子,摔成八瓣的瓷器就能再用了。所以这个就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那时候,普通人家的铁壶铁锅搪瓷盆什么的,如果漏了,都是舍不得扔的,都要找个焊洋铁壶的把漏洞补上。焊洋铁壶的拿着焊锡把有漏洞的地方焊好,滴水不漏。有的锅、盆连底都快烂没了,焊洋铁壶的师傅就给你干脆换个底儿,当然那个价钱贵点。

磨刀师傅基本都跟样板戏《红灯记》里的磨刀人一样,扛着条板凳,上面放着磨石,挂着小水桶,然后走街串巷地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你有菜刀要磨,他就放下板凳,坐在上面给你磨。现在也有干这个的,不过基本都是给饭店的磨刀,一般的人家做饭少,都用不着磨刀了。

现在基本没有修鞋的了,鞋穿坏了,大家就把它扔了,再买双新的。那时候可不行,一双鞋必须是缝缝补补又三年才可以。因此街边就有修鞋的。你穿皮鞋,他给你打个铁钉子;你穿布鞋他给你贴块胶皮。谁家的鞋要是没修过,那邻居会说你太不会过日子了。

那压力锅除了能崩玉米,也能崩大米花,粉条也能崩。那年头邻居们关系都密切,一家去崩爆米花,邻居家的小孩都能跟着捡一捧,其乐融融,乐在其中。

崩爆米花的老头带着自己的全套工具走街串巷,有人要崩爆米花,他就坐下来支起炉灶,一手转着压力锅在火上加热,一手呼哒呼哒地拉着风箱升火。压力锅加热到一定程度,就拿到一个密封的箱子或胶皮袋子里猛地揭开,随着“嘣”的一声响,锅里的玉米粒就变成爆米花了。

卖冰棍这个行当基本上都让老太太们给承包了,实际上这个行当就是为那些没有依靠的老太太们设置的。我们家邻居有个老太太属于孤寡老人,她就拿到了卖冰棍的执照。她和其他老太太一样,每天都要到国营冰棍厂去批发冰棍。一天也不多给,据说就200支。据她自己讲,干上一个夏天,才挣一百多块钱。具体能挣多少,这个已经没人知道了,但是估计也不会太多,那个年代不让人发财的。

说起卖冰棍,很多人想必还是有印象的。七八十年代的城市中,几乎每个街口都有个推着车子卖冰棍的老太太,口里吆喝着“冰棍儿,三分五分”。三分钱一根的冰棍是糖水的,五分钱一根的则是带奶油的,还有的冰棍居然带着一股臊味,那是国营冰棍厂用来制冷的氨水泄漏的结果。很多人小时候都会有从妈妈那里讨来几分钱,颠颠地跑去买冰棍的记忆。

在那个年代,真正合法的个体行业非常之少,几乎是两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下面就给大家列举一下七十年代个体户的行当,看看那时候都有些什么合法的个体户。

当然,那个时候有黑市,但黑市是不合法的。比如以“傻子瓜子”闻名的年广久在七十年代就有百万财产了。但是他做的行业在当时是不合法的,一不小心就会被抓起来,因此,严格来说,他并不能算是那个年代的个体户。咱们今天也就不说他们这些人。

有的人以为在改革开放以前是没有个体户的,这当然是不对的。在改革开放前,个体户也是有的,只不过人数少、行当也少而已。那时的个体户仅仅限于城市中极少数实在没法安排正式工作的老弱病残人员,或是一些实在没有办法公私合营改造的服务性行业。对于大多数城镇居民,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想要做个体户是没有可能的。那个时候的年轻人,到了岁数,如果没工作,那你只能去下乡插队。

原来草帽是人工编出来的!我原以为全由机器制成

去供销合作社交辫子时,也是安等级给钱,有的人辫子达到一等品,卖了最好的价钱,卖完了,拿着一沓票子,高高兴兴回家了。有的人的辫子,因为质量实在太差的,评为等外品,交不上,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当然是极少数,大部分人都能交上。如果一次能卖三块两块的钱,就很高兴了!那个时候,三块两块钱能买很多日常生活用品了。

虽然“掐辫子”看似简单,其实,每个人掐出来的辫子,大不一样,手巧的人掐的辫子,平直,花匀,看着舒服,手拙的人掐的辫子,歪曲,凹凸,看着别扭。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把莛子分类,把熏好的莛子分为三个类别,一类莛子是不粗不细,很均匀的,二类莛子是比较细的,三类莛子是比较粗的。

为了掐出来的辫子卖个好价钱,还要进行一步“熏莛子”,“熏莛子”就是把莛子漂白,漂白的办法就是用硫磺熏。把莛子放在一个缸里,在缸底点燃硫磺后,用被子把缸口覆盖,经过熏的莛子,由原来的微黄变的雪白。这样的莛子掐出来的辫子,特别漂亮,能卖个好价钱。

社员在队里干活挣的工分,10分工一毛多两毛来钱,分红要等到秋后决算了,但是,劳动力多的家庭可以得余粮款,劳动力少的家庭,不仅得不到钱,还要向队里交缺粮款。

那个年代家家对“掐辫子”都极其重视,因为那时,每个家庭挣钱很难很难,日常的零花钱,就指望着“掐辫子”与“鸡下蛋”。家家掐了辫子,卖给公社的供销合作社,以质论价,可以有点收入。家家鸡下了蛋,交到村里的“代销点”,可以卖点钱,或者是直接用鸡蛋去“代销点”换东西。

它的主要用途,就是用它由缝纫机缝成草帽,草帽辫缝制的草帽,用量很大!那个年代,下乡劳动的机关干部、支农的教师医生、体验生活的文艺人员等,人人一顶辫子草帽。

“掐辫子”就是用麦秸秆上的莛子,编成扁平的、手指头宽的、很长很长的编织物,我们这里都叫它“辫子”,书面写出来,叫“草帽辫”。

确实是这样,因为那个年代这些东西是不会掺杂在一块卖的。供销社并不经营菜品。在一定的范围内设一个菜站,粮店等。菜站同时也供应肉品,海产品。供销社专门销售小百货。火腿肠是八十年代初出现的,在五,六,七十年代,北方并没火腿肠这样的产品。 现在的三十,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数还在,如再后二十几年,那个时代的戏可随意拍了,因为亲历者已不在,无人见证了。最终让我感动的就是电视剧里面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故事感动了我,让坚持我看了两遍,而不是演员。

电视剧《人世间》周秉昆在城乡结合部供销社卖肉时,供销社里出现了大白菜、角瓜、面包、蔬菜等农副产品时,网友们纷纷评论不符合时代背景,

13、俺对香烟了解太多了。电视剧《人世间》的演的也是六七十年代故事,里面也演到了供销社。剧情是发生在哈尔滨,最著名的烟是哈尔滨三角,葡萄两角三,迎春两角七八。八十年代的供销社实行搭配销售制度,也叫捆绑销售,卖一斤煤油配售两包香烟,不过那时候东西特便宜,五毛钱的烟就算好烟了,一般的烟就一毛多钱,还有五分钱一包的双兔牌香烟。

12、车马挽具,挽具是指鞭子、缰绳、马鞍、笼嘴之类的东西。当时的供销社对农村不管是生活用品还是生产用的化肥农药车马笼具样样齐全,

11、麻杆铅笔2分一根...拿个鸡蛋换支铅笔,一毛钱买个作业本。那个年代,货是真的多!价格合理的!从家拿一个鸡蛋到供销社能换一个作业本一根铅笔那时很穷但人与人纯真简单不知什么是勾心斗角很快乐现在钱多了物质丰富了但人与人…童年一去不复返了农村两口子创业视频大全,可怜啊,我们的童年时光?这种记录好现实呀!勾起了我们的童年回忆,可忆没有了!

10、那时的点心有炉果,香蕉酥,牛舌头饼干,动物饼干,数字饼干,槽子糕,酥皮果子,光头饼。那时候还有用纸包的点心“桃酥”,出门走亲访友都要买一包送人。现在反而怀念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商品种类,比如月饼,用大木箱子装,买几块,用草纸包一包,用纸绳扎一扎。也不会有什么过度包装的。买果子,即点心,都用草料子纸包装,拿纸绳糸。那时没假货,没有地沟油,蛋糕用纸包装,那纸上油香香的

5、手电筒,那个年代在农村的家庭能有一把手电筒真的算是家用电器了。手电筒在当时真的太便利。特别是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拿个手电筒几个小伙伴们走6~7里路去隔壁村看电影的场景,满满的都是回忆!

3、布匹,每天早上6时到下午5时,买布做衣服群众排队队伍一时不断,一个柜组7个人,二个开票,二个撕布,二个收款收布票,每天接待顾客几百人,晚上结账对款对布票,不得有一点差错。节日前更忙,多年末过安稳年

2、小时候拿两毛钱,去合作社装一瓶子青酱,小时候酱油叫青酱!还能剩三个大糖球子。小时候去供销社打过酱油和散白酒,用提溜计量。不少供销社不卖酱油和醋,那时酱油都是散装的,农民买得少,夏天还会生蛆,城市卖酱油的漏斗夏季都有纱布过滤。家里时常是没油没盐了或没酱油了,来不及买就向邻居借,都乐意,因为左邻右舍关系都很好,也都是互相借惯的。有时炒得好菜好饭,还会盛些各家分送,人间烟火味特浓。现在农村亲戚邻里之间关系淡了,甚至还互相瞧不起。以前邻居间的关系大都是十分融洽的,你借我两撮葱,我借你一块姜,你包饺子了端一碗给我,我蒸包子了拿几个给你。真的,很怀念那时的邻里关系。

1、小人书还有就是小人书柜台,看到一本连环画叫小兵张嘎,价格7分钱。久久地不愿离去,看好了那本新颖的书,就回家收集废品,攒够了钱约小朋友走很远的路去买,鞋子都是破的,一路上很担心那本小人书能不能卖光了,儿时的诱惑感,天真,渴望垂涎的无奈,还好每天都是快乐的,策划着下一个奔跑,小时候有次看见一本画画的书,当时没钱买,过了几天我在家里偷了一点麦子,跑三十多里路,卖了麦子,急切的心情去买那本书,一看书还在,

小时候的柜台很高的,小孩够不着的,一进供销社就有一股糖味和夹杂着少许霉味。记得小时候去当地供销社去买东西的情景山东冷饮加盟,我们这里供销社营业厅比较大,和现在一个中型超市差不多大,货品也比较齐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下到螺丝丁,上至彩电,皆有。我们小时候经常去供销社玩耍的。

最喜欢供销社副食商店的海鱼味,酱油味,诱人的青苹果味,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产物,在六七十年代,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年代,供销社不卖假货,供销社虽小但东西很齐全,几乎括尽了所有生活用品,是那个年代非常好的职业。供销社五花八门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很多生活物资都是在供销社购买的。当时购物是要凭票的,光有钱也不行。而且当时供销社还有回购项目,比如回收鸡蛋啥的。供销社为国家经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做出巨大贡献,同时还是城乡商品流通的桥梁。

专题: 加盟昌康   聪嫂加盟   女装加盟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