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江可以做什么小生意

0 去试试创业网

据介绍,目前该项目用地、资金等都已准备就绪,预计最快下个月就可以动工,年底就将建成。“项目落成后,将是西南地区首个智能服装制造工厂,祥和茂将因此掀起一场服装制造领域新的技术变革。”对未来,张梦踌躇满志:“我的目标是一年销售2个亿,5年突破10亿!”

“客户站在那里,机器自动扫描,身高、体重、三围这些数据自动录入,传输到数据系统,智能设备终端自动设计出合身的服装,再转入实体生产,实现高端智能化私人定制。”张梦说,通过先进的智能设备,将大大提升服装设计效率和科技含量,特别是在学生订制校服等方面将大有作为。

张梦告诉江小弟,一张更大的蓝图已在他的脑海中形成雏形:投资3000万元,在内江市建设一个总用地面积达20亩的智能服装制造工厂。

“思路决定出路,天道酬勤。”这是一路走来,张梦总结的创业心得。现在,他仍然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不断居安思危,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寻找更好的路径。

在内江可以做什么小生意

现在,祥和茂分别在内江、成都、绵阳、自贡、西昌及重庆等地建立分公司,拥有服装设计师、形象设计师、制版师等专业人员160余名农村创业适合什么地方做,专业从事服装设计、生产、销售及高级形象设计。2017年,公司销售额达4000万元。

2013年,他辞去高薪工作,怀揣着5万元积蓄,在成都租了间门面,组建起一个十多人的小团队,开始做起了服装定制生意。那时,张梦没有工厂,店里的业务主要是接单,然后再拿到工厂加工,赚取差价。因完全没有任何服装行业经验,在成都摸爬滚打一年,除了增长见识,张梦基本没赚到钱。

1990年出生的张梦,是内江经开区人,此前曾在成都打工多年,卖过饲料,也做过房地产销售。在房地产行业工作多年,长年西装革履的职业生涯,使他对服装定制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

但张梦并不满足于此。作为一名返乡创客,回馈家乡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他计划2018年在全川完成8个“贫困村基地”,再解决2000余户贫困户就地就业问题。

据祥和茂公司扶贫工厂厂长段泽波介绍,把工厂建在偏远贫困村,尽管企业的运输成本增长了1.9%,但制衣厂用工成本同比降低9.3%,比同行业同等生产成本降低11.7%。在实现公司、村民双赢的同时,总经理张梦也因此荣获“2016年川商扶贫优秀个人”“2017年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据祥和茂公司总经理张梦介绍,公司目前积极与国内知名电商服装平台对接,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模式。在电商服装平台上同等质量、同等价格的原则下,将优先考虑扶贫车间生产,解决订单持续稳定的问题,以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就地就业。

此外,工厂还成立了“祥和茂”基金,按照每生产一件衣服公司捐赠0.2元的标准提取基金资本,用于慰问生病贫困户、奖励优秀贫困学生和贫困户日常救济,实现二次返利“输血”贫困群众。截至目前,共发放基金1.3万元,慰问贫困户93户。

据李德福介绍,服装加工厂的厂房是采取“政府出资+村集体出地”形式,由村委动用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建设的,以租赁的形式引进祥和茂公司入驻,所得租金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村里每年留存厂房租金的30%用于贫困户临时救灾救济。截至目前,共留存临时救灾救济补助资金5400元。

目前,包括陈芬在内,共有10余名村民在此务工,根据个人的熟练程度和时间多寡,月收入数百元到3000元不等。还有村民学习缝纫技术后,在郭北镇开窗帘店,实现了自主创业。

去年,在市纪委和东兴区人大常委会的穿针引线下,四川祥和茂制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和茂公司)决定在亢家村设立服装加工厂,帮助村民拓宽增收渠道。

陈芬告诉江小弟,她家有六口人,其中两位老人都已经70多岁了,没有劳动能力。全家的吃穿用度全压在丈夫一个人身上,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好在去年3月,村里建起了服装加工厂,离陈芬的家不过几百米的距离,这让她得以在家门口务工。

“没这个厂子的时候,我在家闲着,整天看孩子,想找活也找不着。”生于1988年的陈芬是亢家村2组村民,她在村里的服装厂负责剪线头,一个月下来能拿1600元左右。虽然不多,但是陈芬很满足。

目前,张梦已将他的“电商+基地+扶贫”模式成功复制到威远县观英滩镇民政村。一年多以来,两个村级服装加工厂共解决800余户贫困户和20余户五保户就地就业问题,让他们实现平均月收入近2000元,昔日的贫困村也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自从去年3月,电商创客张梦将他的线下服装加工厂搬进村里,这样的乡村图景就成了常态。家门口有工厂,村民可以就近打工,挣钱、看家两不误,村集体也有了持续“造血”能力。

3月14日,阳光明媚。东兴区郭北镇亢家村,金灿灿的油菜花掩映下,一边是田间地头,村民们备战春耕忙碌的身影;一边是制衣厂里,女工们踩着缝纫机咔哒作响的场景。

她发动家人、朋友,上网搜索,四处联系口罩、酒精等医用防护用品销售商。一旦听说哪里有货,张眉和儿子、弟弟、妹夫立即驱车前往购买。一家人三辆车满载着口罩等用品返回内江,又赶到东兴区胜利镇、白合镇、双才镇,捐给当地乡亲。

一次,东兴区白合镇一名经济困难的小伙想要开店,却苦于没有资金。张眉热心地帮忙垫支费用。感恩于张眉的古道热肠,小伙苦心经营店铺,一年后就把当初张眉给他垫支的费用全部还完了。

截至目前,张眉已拥有三处种植基地、一家制药厂,共带动就业2000多人。但张眉并没有就此满足。眼下,公司正在研制治疗皮肤病和痛风的汤剂产品。张眉憧憬着,今年全国要增加加盟店200家,近5年要冲刺2000家。

现在,张眉在白合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可常年解决村民就业100人左右。每个月,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1000多元。而自主种植中药材的村民,一亩地每年可创收2至3万元不等。

为了带动村民种植中药材致富,除了用工优先请本地村民,但凡有村民在基地买药材种子,基地都会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保证种子成活生长、药材能回收、村民能创收。几年下来,乡亲们得到了实惠,加入中药材种植的人越来越多。

经过多方考察,张眉在东兴区白合镇(原苏家乡)流转土地300亩,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基地已种植黄荆、天门冬、白芷、当归等20多个品种的中药材。张眉奉行环保理念,她要求基地种植的中草药,不施肥、不用除草剂。

创业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缺资金、缺经验、缺资源……张眉都一一尝到了。但她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靠诚信打天下,短短几年间,就把研制的膏药经营成品牌,加盟连锁店和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为此,张眉还在遂宁大英县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为制药厂提供原料。

为了将外公的膏药配方传承下来,她不仅从书本上学习,还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远赴广西桂林拜老中医为师,一边学习一边考察研究中草药的种植、开发。

原来,张眉的外公曾是一名闻名乡里的老郎中,擅长制作膏药来缓解风湿、颈肩腰腿痛、肾虚等疾病。外公行医几十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秘方,并记录了下来。外公去世后,家族中无人继承。

她先是做起了医药代理,一年有八九十万元的收入。但,就在生意红火时,代理商收回了代理权,让张眉苦心经营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这让张眉气愤不已,“做代理终归是受制于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啊!”

与此同时,在公司里,张眉的踏实肯干、虚心好学也赢得了上司的肯定。她从服务生转到销售,从基层销售人员做到销售经理,直到总经理助理。

那是2000年2月。31岁的张眉,进了一家汽车进出口贸易公司,成了一名端茶倒水的服务生。为了还债,她白天打工,晚上摆地摊卖小饰品,在两年之内就还清了债务。

虽然夫妻俩吃苦耐劳,但由于缺乏经验,汽配生意最终以失败收场,还欠下7万多元的外债。再度陷入人生低谷的张眉,又开始了打工生涯。

一开始,她和丈夫做汽车配件生意,需要经常送货。没有钱买车,张眉向亲戚借了些钱买了一辆二手摩托,摩托车左右两边都焊了钢架,被称为“潲水摩托车”(因那时骑这种摩托车的大多数是来城里餐馆拖运潲水的)。张眉也不顾上形象,就骑着这样的“潲水摩托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给客户送货。

说到“绝三张膏药”,不少市民都听说过、接触过。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张膏药是土生土长的内江品牌。而它的创始人张眉,曾是一名下岗女工。

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难,再到如今的渐入佳境,段义和他的团队初心不改。他说:“虽然农村创业很艰苦,但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坚信,把农村原生态的绿色食品输送到城市,保障市民食材安全;把城市里优质工业产品以团购形式返回到农村,从而达到相互贯通、融合、共享。只有创新的共享型农业模式才能改变农村贫穷的现状。”

通村邦把农村的闲置土地、经营不善的专业合作社、民房等资源高效利用起来,发挥和提升土地的最大价值,解决当地农村老人就业问题,提高他们劳动积极性,同时满足市民渴望回归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美好愿望——通村邦在朝阳镇铧匠冲村流转了88亩土地,打造起了共享农业,开启认领模式,可以种植樱桃、柑橘等果树和各种时令鲜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业主”,尽享劳动成果。

同时,通过团购等形式帮助村民采购日用品等必需品,让他们以同等价格甚至更加优惠的价格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商品,这就是通村邦大力推行的“跑腿”业务。

持续增收是确保脱贫不返贫的有力措施之一,像曾德华这样的脱贫户都会成为通村邦聘请的优选对象,帮助脱贫户稳定增收也是他们决心。

对曾德华来说只需要负责喂养,其余疫苗等健康问题由通村邦团队负责,他既不用负担成本创业回农村能做什么工作,也不用担心收益,每个月固定数额的打工费用,让他避免了靠天吃饭的担忧。

凌家镇八楞村62岁的脱贫户曾德华就是这里的“管理者”,在家门口就业,还是他一直擅长的养殖,这让他对生活充满信心。“每个月1000多块钱,每天就是喂养,其他都不需要我管,一个月生活费肯定是不愁。”

面对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通村邦团队还在市中区凌家镇尖山村流转5亩土地打造起了认养基地,由顾客认养家禽,通村邦通过收取禽苗费用和管理费帮助顾客养殖。

像这样的宣传活动,隔三差五就有一次,每次入村,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向村民宣传,还要访遍每个村里的种植、养殖能人,与他们谋求合作,带动农产品销售。

创业之初,通村邦就确立了以“土货进城、好货进村,共享农庄”的经营模式,不断探索农村与城市互联互通的关系,以“人、物、地”为基础,做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服务员”。

“回家创业既能就近陪伴家人,又能改变家乡农民辛苦劳作的低收入模式。”他说,创业不是一件随便就能成功的事,早在2017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商平台运营,为回家创业积累了经验。

近日,在市中区凌家镇水口村一户村民的院坝里,许多村民聚集在此,他们一边拿着手里的传单相互讨论,一边听通村邦负责人之一的段义为他们讲解如何下单,让通村邦成为“跑腿儿”,帮助他们购买商品,让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减少赶集次数农村孩子在大城市创业好吗,足不出户就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专题: 汉堡王加盟   快餐加盟   早餐店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