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现在能做点什么小生意

0 去试试创业网

10家豆花店,9家垫江来。生于乡野、长于繁华的垫江石磨豆花,装下了垫江人一清二白、凝而不散的做人原则,精研细磨、锐意创新的创业精神,更装下了垫江儿女深埋心底的故乡情怀。

截至目前,重庆已有垫江石磨豆花餐饮店3000余家,四川、新疆、湖南等地也有2000余家。垫江石磨豆花成为一个年产值达6亿元、带动数万人致富的产业。而“中国石磨豆花美食之乡”的称号也将继续由这座氤氲豆香的城市传承。

石磨转乾坤,豆花行天下。越发完善的产业链,让垫江石磨豆花在高端餐饮业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如今,在寸土寸金的观音桥商圈、弹子石商圈,都能见到古朴大气的垫江石磨豆花店。

垫江现在能做点什么小生意

此外,垫江县委、县政府还推动建立了黄豆、花椒、油菜、榨菜、莲藕、辣椒等食材基地,目前仅垫江就有23个乡镇种植黄豆近万亩,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常年开设“石磨豆花技艺课”,邀请袁荣等名厨担任教师,培养出一批批垫江石磨豆花技艺的正统传承人,确保人才供应;广发英雄帖,希望能够将石磨豆花制作成方便食品杠岗香加盟,让百年美味能够通过快递送到大江南北。

趁此势头,垫江县委、县政府开始建设垫江石磨豆花小镇,将农文旅相融合,扩大垫江石磨豆花宣传力度和品牌内涵,并支持“垫江石磨豆花制作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涛创办了体验式垫江石磨豆花示范店。在这里,关于垫江豆花的文献资料,石磨、簸箕、滤架等传统制作工具一应俱全,食客们不但能品尝正宗垫江石磨豆花的滋味,还能体验亲手制作石磨豆花的乐趣。

2019年,经多方努力,“垫江石磨豆花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数百年的垫江石磨豆花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名片。

“一碗豆花的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上游是黄豆、辣椒、花生等原料生产,中游是产品加工销售,下游是服务,若能环环相扣,不但餐饮经营者收益提高,一个上百亿的产业链也将形成。”垫江县豆花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而且对于一个品牌来说,文化也要跟得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予垫江“中国石磨豆花美食之乡”称号。垫江石磨豆花也正式进入渝菜体系,并一跃成为渝菜十大经典菜之一。

此外,垫江县委、县政府还实施了垫江石磨豆花菜品挖掘、书籍编辑、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并出台《渝菜垫江石磨豆花烹饪技术规范》,对垫江石磨豆花的原材料、制作工艺、质量要求等进行规范。

将鸡汤与豆花相凝的鸡汁豆花,将豆渣做得咸香四溢的葱香渣饼,还有豆花肥肠、石锅焗豆花鱼……近50道豆花新菜式带来的味蕾冲击,让评委与观众啧啧称奇。

为了规范垫江石磨豆花制作工艺,丰富豆花菜色,“垫江首届豆花美食节”也在众人瞩目中拉开帷幕。美食节上,众人为争得垫江石磨豆花名厨、名店、名菜等荣誉拼尽全力,一道道新式豆花菜肴次第亮相。

为了增强品牌辨识度,数十家垫江石磨豆花店按照统一配备石磨、统一店招店牌等“六个统一”要求规划升级。人们印象中“老破小”的垫江石磨豆花店焕然一新。

“要为我们垫江争‘国字号’荣誉,说啥我们也配合。”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政策的支持,曾保守不变的店主们此时却如豆浆遇到盐卤一般,紧紧聚拢。

但这起于草根的垫江石磨豆花店,大多环境简陋、空间狭窄,大铁锅装着的豆花,几十种特制的调料,精心熬制的炖菜,与桌椅板凳一起“蜷缩”在街头巷尾的店铺甚至路边摊里。消费档次也低,顾客吃一顿饭,一般就二三十元。即使在垫江本地,也是如此。

垫江石磨豆花于清朝康熙年间便有记载,至今已经数百年。在艰苦年代,许多垫江人外出打工,他们在工地旁、办公区开起了豆花店,即使店小,他们也坚持着传统工艺。靠同乡扶持、口口相传,一家家垫江石磨豆花店成为垫江游子的乡愁归处,也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心头好。

“垫江人的早晨,是从早豆花开始的。早在几十年前,我们早上6点开门营业,就有不少人一手拿着粮票一手端着饭盒等着了。”袁荣16岁时便进入垫江县教育局食堂当学徒,最开始学的手艺就是做豆花,“豆子必须用鹰嘴黄豆,胶凝剂要用盐卤,而且要用青石做的石磨磨浆,缺了任何一样,味道都不对。”

从垫江人因生活所迫,以“一方石磨一口大锅”经营石磨豆花,到撑起垫江餐饮业的半壁江山,夺下“中国石磨豆花美食之乡”的金字招牌,成为带动千万人致富的产业,袁荣感叹:“这一路,走得不易。”

“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但我们垫江人硬是把这苦行当,做出了自己的绝妙。”今年已经57岁的袁荣是土生土长的垫江人,也是一位中国烹饪大师,站在自家店内抬眼四望,1300多平方米的垫江石磨豆花旗舰店里,皆是因豆花而来的满座高朋。

厨房外,客人则在摆放着二三十种食材的蘸料台前挑选佐料。酥脆的油炸花生碎、酸辣清冽的榨菜丁、色泽鲜亮的辣椒油、独具香气的折耳根……再加几滴木姜子油,一碟独一无二、鲜辣辛香的蘸料便配好了。

“扩大规模就能吸收更多乡亲参与到电子元件组装中来,带领更多的老乡过上小康生活。”看到返乡群众越来越多,今年,周明杰计划将加工规模继续扩大,除了以前的业务,她还接了LED灯具的电子元件加工,预计一年盈利达到60万元。

“这9年时间,我也得到了老板的信任,他愿意把电子元件的组装工作外包给我做。不过,在汕头招工成本高,稀释了利润。”周明杰回忆说,2009年春节她回老家过年,发现家乡其实有不少老乡为了照顾小孩、老人而留在家里。

“我现在主要是给海尔供应冰箱、空调、洗衣机的连接线,订单已经订到今年10月份。”见重庆日报记者前来采访,周明杰放下手中的活儿为我们介绍起来,脸上是满满的自信,她说,“我这次打算,趁春节外出打工的老乡回家再招200来名固定工人,把他们留在老家!”

2月5日上午,垫江周嘉镇上的一栋3层厂房里,一位穿着红色棉服,围着湖蓝色围巾的女子和一群大叔大妈们坐在一起,熟练地将配件接在一根根线上。她就是这些大叔大妈的老板,垫江返乡创业明星周明杰。

如今,垫江石磨豆花已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正试图通过农文旅商研深度融合,擦亮垫江这张闪亮的“金字招牌”。垫江也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石磨豆花美食之乡”称号,同时该县也在积极申报垫江石磨豆花中国地理标志。

当地政府还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全国各种类型的展览展销活动,提升垫江豆花的知名度。同时,邀请全国的餐饮专家、文化学者,为垫江豆花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为实现豆花产业的标准化,该县还出台了从原材料到加工制作、装盒、石磨豆花示范店建立等的标准化规程;同时,开展了评选名店、名厨、名菜等活动,并结合县就业培训中心开设了“石磨豆花技艺课”,培养后备人才;此外,结合垫江牡丹文化旅游节,通过农文旅融合,为豆花产业的发展注入文化内涵。

经过数十年的创新发展,垫江石磨豆花已形成白豆花、菜豆花、荤豆花、工艺豆花、宴席豆花等不同种类。伴随豆花产业的迅猛发展,垫江县政府制定了石磨豆花发展规划,建立了花椒、油菜、榨菜、莲藕、辣椒等食材基地。目前,仅垫江就有23个乡镇种植黄豆近万亩,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李涛还以黄素华的名字注册了垫江石磨豆花品牌,通过连锁加盟等方式,走上了一条品牌化的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已经有10多家店铺。

“豆花跟服装一样,每年需要创造不同的新款来抓住市场。”李涛介绍说,为解决菜品老套的问题,他和他的团队每年都会创新推出一两道新颖的豆花菜品,尽力让传统地方美食焕发新活力。在示范店,顾客既能品尝到推陈出新的豆花菜品,也能体验豆花制作工艺,了解豆花的文化和掌故。

示范店占地300多平方米,其外形建筑以巴渝吊脚楼为特色,门店两侧摆放着年代久远的石磨,店内四周则悬挂着豆花制作工艺的图片和与豆花有关的诗赋。示范店旁则是石磨豆花制作工坊、以及石磨豆花民俗文化展览馆。

李涛认为,垫江豆花要改变路边摊的现状,除了要继续把味道做好外,还必须用文化来包装豆花产业。李涛一方面拜婆婆黄素华为师,研究豆花制作技艺,另一方面则搜集与豆花有关的文献资料,以及石磨、簸箕、滤架等传统制作工具。

但在走访过程中,李涛却发现了垫江豆花的一些问题:垫江豆花店的确遍布重庆,但这些店铺大多是路边摊,环境简陋空间狭窄,消费档次也低,顾客吃一顿饭,一般也就二三十元。

垫江商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由于门槛低、见效快,经过不断地传帮带,如今垫江已拥有石磨豆花店400余家,带动近5000人就业,全市有垫江石磨豆花店3000余家,带动数万人创业就业。

由于弹子石老街景区近年来游客增多,他的店现在每天平均能卖500碗豆花,一年有30多万元营业额,扣除人工、房租、水电等成本,还剩20万元左右,比打工划算得多。“接下来,我还打算再开一家分店。”张俊奇自信地说。

垫江县三溪镇村民张俊奇就是这豆花创业大军中的一员。早年间,张俊奇曾在重庆主城做销售,10多年下来没挣几个钱。后来,听说亲朋好友靠卖豆花赚了钱。2019年,他果断辞职,拿着积蓄在南岸区弹子石老街开了家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垫江石磨豆花示范店。

又过了10来年,一些敢闯敢干的垫江人,开始到垫江周边的区县或重庆主城开豆花店。渐渐地,垫江石磨豆花、梯坎豆花、张豆花、吴记豆花等一大批豆花店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

新民镇一个村靠卖豆花赚了钱的消息在垫江其他地方引起不小的轰动,其他乡镇、街道纷纷派人前来参观学习。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垫江一些乡镇和街道也陆陆续续有了豆花店。

搭炉灶、购买锅碗瓢盆、选豆、泡豆、磨豆……黄素华从每个细节讲起。经过一周的筹备和苦练,1980年7月的一天,村集体办的豆花店开张了。当月靠卖豆花,村上收入了100多元。

周范时是黄素华老家村子的负责人。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乡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可一穷二白的村子找不到发展门路。听说黄素华的故事后,周范时找上门,邀请她担任由村里创办的豆花坊的老师,教大家做豆花。

“见我卖豆花赚到了钱,大家还给我起了‘豆花西施’的外号。”黄素华笑着回忆说,卖豆花卖出名堂后,十里八村的乡亲都知道了我的致富故事,纷纷登门拜访,向我讨教做豆花、卖豆花的经验。众多取经的乡亲中,周范时是其中之一。

“常年磨豆子,我这双手全是老茧,腰都挺不直了。”黄素华说。就是靠着这股不认命、不服输的劲,黄素华硬是将垫江人家里司空见惯的豆花变成了养家糊口的生意。靠着卖豆花,她的7个孩子不但吃饱了饭、穿上了新衣服,还都上了学,住上了砖瓦房。

每天凌晨4点,她就开始忙活。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冬腊月,天亮之前,她必须要把豆花做好。她明白,但凡她偷点懒,家里的日子就得难过。

经过反反复复地尝试,黄素华做的豆花终于得到了全家人的肯定。黄素华连忙挑着箩筐到街上去卖豆花,“当时,一个馒头卖一分钱,一个包子卖两分钱,”经过比较,她最终决定一碗豆花卖一分钱比较合适。

“我妈在家一锅一锅地做豆花,做好了就让我们尝,问我们好不好吃,跟上一锅有啥子区别。那段时间,天天吃豆花、顿顿吃豆花,一家人都吃腻了。”黄素华的幺女儿李锦梅回忆说。

选豆、洗豆、泡豆、磨豆、滤浆、烧浆、点卤,豆花的制作工艺,黄素华烂熟于心,“豆花颜色好不好、绵不绵实、好不好吃,就看你点胆水点得好不好。”

17岁出嫁后,黄素华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太好,时常吃不饱、穿不暖,她只有拼了命地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着火把下地种田、帮人放牛羊、盖房修路……每天疲于奔命在西安做互联网创业怎么样,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回忆往事,黄素华娓娓道来:听上一辈的人讲,至少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豆花就成为垫江的家常菜,当地人在逢年过节或举办红白喜事时,总会以自家推的豆花待客。小时候,她就跟妈妈学会了点豆花。

“推磨,摇磨,骑马马坐轿轿,走进城来逛一朝……”当日,在垫江城区朝阳路的石磨豆花示范店,黄素华下意识地哼唱起这首与推豆花有关的民谣。70多年前,她担着豆花到垫江新民场镇叫卖,一分钱一碗,硬是把一道家常菜变成了一门生意。

几十年来,垫江石磨豆花在黄素华手里变成生意,经过不断地传承、创新、发展,已在全市各区县拥有3000余家门店,年产值达6亿元,成为一个带动数万人致富的产业。

黄素华是垫江最早经营石磨豆花店的人之一。因为一碗豆花,让她在垫江老县城的知名度颇高,上了年纪的人大多吃过她做的豆花,也认识她。

“人生有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我干的是最苦的行当,年轻时没精力梳妆打扮,出嫁时连个嫁衣都没有。当时我就想,等我老了,豆花店后继有人了,就去补拍一套婚纱照,没想到今天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黄素华笑着说。

6月8日清晨,93岁的黄素华理了理耳鬓的白发,翻开那本放在床头的影集。影集里,黄素华化着淡妆,手捧鲜花农村创业有什么好项目代理,身着一袭有蕾丝花边的拖地婚纱,虽是满脸皱纹却精神矍铄。

专题: 农村创业项目   童装加盟   儿童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