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行业小生意有哪些项目

0 去试试创业网

2021年“创客广东”生物医药专题赛不仅是比赛,更为行业内顶尖项目提供了一个创新交流合作对接的平台。作为行业领先的医疗产业集群服务商,依托广州南沙优质的双创生态环境和产业政策,广东医谷积极促进和支持生物科技项目成果落地转化,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交流展示、产融对接、项目孵化的平台,搭建创新资源对接桥梁,希望以大赛为纽带,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校、创业者、企业家、投资机构、政府部门等科创资源共同合作,以落地对接为导向,以从产业需求出发,吸引更多优秀双创项目,促进优质项目落地广东。大赛的圆满落幕,也将有力推动优质的生物医药科创资源汇聚广东,为广东省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决赛获奖团队或企业除了得到优厚的奖金奖励,还可优先入驻广东医谷南沙产业园,得到大赛后期孵化扶持服务,包括进驻广东医谷南沙产业园落户奖、租金补贴、系统扶持等奖励扶持。

最终,“《 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项目》广州爱思迈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获企业组一等奖,“基于荧光编码微球的高通量液态芯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创客组一等奖,共12个获奖项目将被推荐参加2021“创客中国”广东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创客广东”大赛复赛。

8月5日全天,2021年“创客广东”生物医药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广州举办金宝贝早教中心加盟费,现场及线上直播间的投资人、企业家共同见证了这场精彩纷呈的双创“终极战”。

制药行业小生意有哪些项目

中国目前的新药临床试验失败率,大多是me too药,因此接近于0,但是从0到1的东西一定是九死一生。中国一不缺人,二不缺钱,三不缺市场(患者),因此大概率会诞生比美国90年代末数量还要多的小型生物创新药企。

2015年供给侧改革之后,中国的模仿式创新正式迈向快车道。如果说Me too/Fast Follow做的是从1到10的游戏,现在人人都在谈的First in Class则是从0到1的过程,而这一定离不开基础科学的革新。

大药企擅长做广,小药企适合做精。而做精做深,意味着公司在一个领域里能够更加前沿——不仅是分子、机理层面,是能够涉及到基础科学。

而这就回到了一个本质问题上:你的企业,到底是想要把产品做好做大,还是仅仅只是为了把“中美双报”写进PPT里,然后去资本市场讲一个好听的故事?

因此中国本土市场如果过于内卷,而企业暂时有没有能和MNC同台竞争的能力,不妨试试这些“基层市场”。当然,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毛病,监管、销售渠道、政府关系都是问题,但总归比欧美血淋淋的竞争要容易。该投入多少资源,要解决什么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据了解,O药在越南的售价和美国本土类似,同样是10万美金一年,虽然没有数据支持,但稍微做一下横向对比,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在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会是这么一个情况。

中国是因为有一批“国产替代向”的本土创新药玩家崛起,才使得MNC药企在中国的定价不得不考虑以价换量的问题,所以O药和K药最初在中国上市,价格就要比其他地区便宜接近40%。但是对于东南亚、非洲以及拉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他们并没有成熟的制药工业技术,也没有类似印度那样的强仿措施,所以MNC药企没有理由用低价格去销售重磅创新药。

2021年的医药论坛里,没有哪个是不聊这三个字的。不知何时起,一夜之间中国所有公司的使命,一下子从“国产替代”变成了“进军全球”,大家似乎都选择性忽视真正海外市场里血雨腥风。

中国的老龄化在加深,人口结构在变化,总会有一些新的领域,比如康复,比如养老。虽然眼下资本市场最火的是肿瘤,自免和疫苗,但产业很多时候没必要被资本牵着鼻子走。

7亿美元什么概念?港股的几个活跃biotech,亚盛药业市值13亿美元,华领医药刚刚7个亿,做丙肝药的歌礼,市值不到5个亿;就连最近比较火的诺诚建华,刚上市时也才9亿美元,艾博的这笔融资,能买下不少港美股的biotech。

做LNP(纳米脂质体)的艾博生物,今年踩上了核酸类药物的风口,借着海外mRNA疫苗的大卖,成了一级市场的当红炸子鸡。今年8月份发起的C轮融资,一下子募了7亿美元,20多家知名海内外资金抢着给钱。

每个创始人都有个逆袭的梦想,但多数时候,他们最终还是会选择卖身。美国生物科技三十年,诞生的biotech如过江之鲫,但如今走出来,跨进世界级的Pharma,两三只手能数的过来。

今年房地产市场走弱,中国最大的投资渠道光环褪去,光这一块的钱流向各个产业都不少。其次是公募、私募、VC、PE、险资、社保、产业基金,外加地方政府基金以及主流经济体里的Old Money……随便抓一把北上苏深杭穿西装的,都能遇到一个一年看了2000个项目生物医药研究员。

不过,融资这方面,中国各种起步阶段的公司都是各有各的套路,有的送股权,有的画大饼,有的请大IP站台,还有的直接搞定出钱的人,高条件挖基金里人,让他连人带钱一起过来。

关于这一点,小公司的管理者能做的只有选择去相信,相信你的CSO(指首席科学家)的眼光,他们即使不是从顶尖殿堂出来的,但都有过完整的新药开发经历,以及对生命科学前瞻性的眼光。

但这样的话,小公司其实很难拿到一些“明星产品”。明星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基卖身700亿美元卖身BMS,两大重磅产品来那度胺和白紫恨不得占到资产的一半;立普妥卖了2000亿美金,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瑞;就更不用提最近因为一款mRNA疫苗晋升全球TOP10的Moderna。

临床团队是有限的,公司战略体系就一套,病人资源也有限,因此药企做一个产品,投入进去的精力多少,事实上也能决定这款药未来的高度。凡事亲力亲为,尽心做到最好,品牌不够,服务来凑。小企业灵活性带来的优势,其实也体现在BD层面。

因为授权对象考虑一家买方,肯定不是为了钱,交易的金额很多时候还够不上海外的一项临床费用。大多数时候,对方都是想用产品来换中国的市场,因此这个时候,小药企可以去讲这么一个故事:你把产品卖给大公司,他们产品多,你的孩子过去后,只会成为他们芸芸管线里的一个编号;但是你卖给我,我公司产品少,一定会把他当亲生孩子对待。

在License in时,有产品的项目方在考虑授权对象时,对于大公司往往看重品牌度和综合实力,但是小药企也可以有自己的优势。

此外,和海外公司的BD交易,能拓宽视野,也能加速国际化进程,有利于公司成长得更快。更有甚者,很多公司其实是在打着License in的名义,搭建新的技术团队。这种玩法可以不学,但一定得知道。

生物创新药,这种高风险的项目脱离环境完全自主开发有些不现实;另一边,快节奏下,医药开发每一项产品都从零开始非常浪费时间成本。所以License in/out不仅是大药企的专属,小药企也需要跟进。

这段时间,以海和为代表的几家生物药企接连被科创板拒之门外,让一些License in的药企草木皆兵,但一个事实是,小药企走向大规模的制药公司,一条必经之路就是License in。

小药企没有这两方面的优势,因此没有必要太去追求一些管线的厚度、以及所谓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更要做的是聚焦在自己的赛道和技术,然后等风来。小药企灵活,某种程度上讲,靠低成本押注,最后换取高回报,这种操作的频率可以拉高,因此整体胜率会比大药企高。

相对小药企而言,公司规模扩大,有两个方面好处,一来增加押注管线的数量,来提高整体胜率,抵御研发和市场运作的风险;二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拉低整体成本,让自己的研发和销售团队价值最大化。

在这样的变化多端的时代,大药企转身的灵活性是跟不上时代的,因为有太多的部门利益牵扯,决策效率大打折扣。而小药企,负责人和一线的交流会更顺畅,信息传递效率也会更高,一旦市场出现什么新的技术动向,小药企掉头也会更容易。

一个新药周期从idea诞生,到最后商业化生产,这个周期最短也要十年,然而如今的医药市场,治疗指南每年都在变;医保谈判常态化之后,商业价格几乎每个季度都不同;至于竞争格局,恨不得每天一醒来,就会发现有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新玩家入场。

其实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大家的方向都是把一个项目推上市,然后IPO,如果再加上一些理想的元素,就是做出几款老百姓能吃的、有明显生存获益的好药。基于这个目的,二者的定位不同,处在两个不一样的赛道,各自也都有自己所擅长的点。

公司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老板的野心,另一方面在于于管理层能够调动的资源。很多时候,创始人无心,但攒局者有意,投资方给的对赌压力往往会推着公司往前跑,很多时候不是一两个人的想法能够决定公司规模发展的快慢。

和很多攒局快速推上市的公司不一样,这批有着10年以上发展历史的“创新药企”大多数都是围绕一款核心产品从零开始,他们都没有走一些“弯道超车”的路:公司的各项业务部门都很齐全,里面的人拿出来各个都很能打,都是做事的人。

刨去那些从母公司里独立出来的生物药企业,最近处在风口浪尖的准上市公司阿诺医药,成立时间在2004年,比绝大多数Biotech都要早;同样是最近递完表的亚虹医药,和百济神州同岁;而前不久刚和恒瑞联姻的万春医药虽然也成立于2010年,但考虑到其核心产品普那布林的典故,其实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

他们既没有诺奖级实验室工作经历的科学家,也没有MNC药企P级别的人才当高管,更没有某瓴/某来/某明等顶流基金的背书。但他们贡献了80%以上的一级市场项目交易数量,丰富了各种新技术和靶点的研究供给,也是药明泰格等CRO公司“长尾客户”中的主力军。

这些小的biotech公司,长时间以来只会出现在一级市场的公司研究名录里,或者是相关A+H上市公司列表里的最后面,直到产品上市,或者下一次融资的时候,才会在媒体上露一露脸。

自从2018年歌礼登陆港交所以来,国内涌现了一批这样的小型biotech,以未盈利为划分标准,如今港股市场上市40家,科创板上市8家,基本已经分化出“已经转型”biopharma和“转型中”两大梯队,而后面还没有上市的,窗口机会正在一天天变少。

中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创新药公司尚且如此,那些人数尚处于100人左右、产品管线还只有个位数的创新药公司,则更是鲜有人问津。

奶茶生意的背后,是近年来华维健康营收的不理想。小小的奶茶店,是否能承载华北制药发力健康消费品的目标,为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华北制药带来一丝曙光?

此外,今年8月,华北制药因为“集采断供”事件被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列为严重失信等级。今年11月,该公司又因为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问题 ,被河北证监局、上交所通报批评。

目前,华北制药主营产品分为抗感染类、肾病及免疫调节类、心脑血管类、维生素及营养保健品等。2020年报显示,华北制药维生素及营养保健品营收4.37亿元,毛利率仅为2.57%。

华北制药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化学制药企业之一,其前身华北制药厂是中国“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1953年筹建未来小生意发展趋势如何,1958年建成投产,华北制药的投产结束了我国青、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

2019年6月,同仁堂推出咖啡店品牌“知嘛健康”,价位与星巴克相当;此外,片仔癀、东阿阿胶、马应龙等中药企业也在纷纷布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多数企业的跨界都属于雷声大雨点小。

在华维健康的公开资料中显示,“甄饮子”是华北制药大健康“十四五”的重点渠道建设项目。成立于1998年的华维健康,是华北制药大健康产业的实体化平台,华维健康下辖2个工厂、1个健康城,主要产品有叶黄素维生素、小分子肽、蛋白粉等。华北制药持有该公司51%的股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个加盟费用在一线城市里算比较低的水平,价格可以对标的是蜜雪冰城。但是朱丹蓬并不看好此时入局奶茶业,他认为,目前新中式奶茶已经是一片红海,处于高度内卷的阶段,再加上隔行如隔山,华北制药要想在奶茶店上盈利非常困难。而甄饮子的IP优势并不明显,并且行业开始进入下行期,因此对加盟商来说风险比较大。

在华维健康的业务里,甄饮子奶茶店不算起眼。首先是营业额低。华北制药称,甄饮子首日试营业即创下单店收入近8000元的战绩。而这个营业额自然不能与成熟奶茶品牌的单店营业额相比。另外,甄饮子的加盟费用也不高。以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为例,甄饮子加盟费是20000元,预计投资(不含房租)约为15万元。

甄饮子的首家门店布局在石家庄的商业中心万达广场里。甄饮子的饮品有“花青素蓝莓奶昔”、“燕窝青柠小苏打”等,价位在18元左右,属于中等价位的饮料,略低于同仁堂旗下知嘛健康均价30元的中药咖啡。

近日,华北制药旗下华维健康推出了奶茶品牌“甄饮子”,“饮子始于唐而盛于宋,华北制药取药食同源之本,承袭唐宋国风,选用纳滤真净水、配以五行秘方,以低卡罗汉果糖调味,是一杯糖尿病人都可以喝的健康时尚新潮饮”,在公开资料中,华维健康这样介绍甄饮子品牌。

奶茶生意的背后,是近年来华维健康营收的不理想。小小的奶茶店,是否能承载华北制药发力健康消费品的目标化妆品加盟哪家比较好,为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华北制药带来一丝曙光?

近日,华北制药旗下华北制药河北华维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下称“华维健康“)推出了奶茶品牌“甄饮子”。华北制药在2020年报中表示,要加快健康消费品领域产品、渠道、品牌的建设布局,打造国内知名品牌。华维健康便是华北制药大健康产业的实体化平台。

专题: 品牌橱柜加盟   加盟奶茶   翻译互联网创业